市一等奖《-红烛》-上课课件(共33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开卷有益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诗人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2.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4.、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视频展示一.诗人介绍及相关知识•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1927年春,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新月派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xìng),•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yú)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招魂》孙大雨•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掩护着你向那边,•月明和星子中间,•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披着淡淡的朝阳,•跨着浮云的车辆,•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笑》林徽因•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的是她惺松的卷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2.填空(1)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是:、、。(2)“新月派”是我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印度诗人的《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著名诗人、、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泰戈尔闻一多徐志摩《红烛》•《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红烛闻一多•诗集《红烛》,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1923年9月出版。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课堂探究,鉴赏文本•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说说你的初读感受。蜡炬(làjù)慰藉(wèijiè)耕耘(gēngyún)烧沸(shāofèi)听音频细感悟二.解题:•“红烛”为题的作用?•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古典诗歌中“红烛”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红烛与蜡炬•这几首诗词中的“红烛”多是吉祥,喜庆象征,是用来正衬或反衬的诗情的。而闻一多“红烛”是源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诗是借此意象来表达的对爱情的忠贞,是爱(理想)的宣言,是对爱(理想)的执着。是有情人相见时互诉衷肠的誓言。闻诗却以此化用为“红烛”,“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却因修饰语的变化,所融入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即“象”没有变,“意”发生变化。意的变化,即诗人在选取修饰语时心里情感酝酿与喷发。“红”是色彩,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3.象征的表现手法。•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明确:“灰”与“泪”两层。•2、3、4节——“灰”•5、6、7、8——“泪”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问题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