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命题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预测年份卷别题号考查角度命题预测2019年卷Ⅰ45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1)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高考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考查内容很少涉及教材。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选修一的依据和平台。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古代史为主,侧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2)本专题今后的命题将继续多采用比较类、原因类、内容类、作用类,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更多地贴近时代主题,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民生问题、民主法治建设、民族融合、反腐倡廉问题、科技兴国。卷Ⅱ45中下级武士的作用卷Ⅲ44康有为开设的制度局2018年卷Ⅰ45汉武帝年号改革的内容意义卷Ⅱ45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卷Ⅲ45湖南保卫局的创建2017年卷Ⅰ45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卷Ⅱ45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卷Ⅲ44隋代法律制度改革命题研究真题诊断题点一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1.(2018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命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参考答案:(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命题研究解析: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主要考查了我国1977—1981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了说明与概括的学科能力。第(1)问要求说明“背景”,答题时要紧紧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即当时处于“拨乱反正”时期,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的比较,即我国科技改革深受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第(2)问一是要求概括“内容”,回答时要根据材料逐项思考,从“机构”“招生制度”“科技政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二是要求概括“影响”,可从“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命题研究题点二从改革的内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2.(2019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命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参考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命题研究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的变化。第(1)问求答项为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和原因。材料未涉及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的情况,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后期情况则需要提取材料信息:中下级武士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灭亡。第(2)问涉及“西南战争”,根据材料进行理解,即明治政府镇压武士阶级的战争,其意义应从明治政府和武士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分析。命题研究题点三从特点和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3.(2019课标全国Ⅲ,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命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参考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第(1)问,根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减少变法阻力、自身认识的转变等结论;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的结论。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制度局的职权地位、官员产生方式、议事程序等内容,进而对应得出制度局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特点的结论。命题研究4.(2017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命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工资改革。第(1)问求答项为“工资改革的特点”。材料对工资改革的阐释分为两层:一是改革的决策过程,二是改革的原则,因此,对“特点”的概括就以此为依据。第(2)问的求答项为“工资改革的意义”。答题时可以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分析,从直接结果是工资制度的改变,间接结果则可以上升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认识。命题研究题点四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5.(2016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命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考查清政府军事改革。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及对清政府和民主革命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应从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服役期限、军队装备等角度来归纳清政府新军的特点。第(2)问,应从清政府军事改革对军制、军队战斗力、军事近代化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等角度来分析其影响。三维重组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1)经济上: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485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1)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2)迁都洛阳。(3)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王安石变法1069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1)理财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整军方面: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1)增加了政府收入。(2)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2)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3)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1)积极: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2)消极: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名称时间背景内容影响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2)“黑船事件”后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