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4讲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1.商业:①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②“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③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主要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②“海禁”与“闭关锁国”。考纲要求考点一商业考点二主要经济政策考点呈现考点一商业一、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自主学习时期概况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②柜坊、飞钱出现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交子”,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⑤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区域间⑥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⑦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市与⑧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2)宋朝:⑨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⑩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南移等。(2)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三、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中进行,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坊市界限和经营时间的限制。2.交易内容:先是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后是以交易民间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3.交易媒介:最早是以物易物,后来固定为金属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商帮和业缘组织—— 行会。5.活动领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图解历史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特别提醒(1)唐朝“柜坊”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2)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严格控制;北宋的东京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还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3)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地缘组织、业缘组织。(4)区别城、市、坊、草市、夜市古代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也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市”是划定用于商业活动的场所,可能在城内,也可能在城外。“草市”主要指在离城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思维启迪(1)观察《汉长安城遗址复原平面图》,指出汉代“市”的特点。 汉长安城遗址复原平面图提示: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2)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提示: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经济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北宋以后,随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城市内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3)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局面。主题农耕文明下的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史料呈现史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合作探究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史料二北宋东京城读史指导史料一表明唐代日中为市,按时开市、闭市,政府对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管理史料二表明宋代贸易场所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增强史料三说明明朝商业活动频繁,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商业发展促使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新安”:旧徽州府籍商人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山右”:此处的“山”指太行山,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山右”代指晋商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答案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宋朝时我国就出现了“商业革命”。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商业革命”的表现。答案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娱乐场所瓦肆出现。(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答案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徽商、晋商等;江南地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答案国家政局;政府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发展;交通条件;等。1.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1)变化①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②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核心突破③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④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⑤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⑥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⑦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2)特点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⑤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1)从周至唐: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1.(2018江苏单科)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考点集训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2.(2014江苏单科)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A解析唐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D项表述错误。本题选A项。3.(2013江苏单科)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士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B解析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二字,C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4.(2012江苏单科)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商业繁盛局面,D项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情况,与图片场景相符。A项体现的是严格限定经营场所的特征,B项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项体现的是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图片中的场景。考点二主要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秦国①商鞅变法。2.目的:维护②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含义:政府重视发展农耕,限制③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4.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自主学习5.影响(1)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2)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④倭寇,危及统治。(2)表现:禁止人民赴海外经商,⑤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3)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闭关锁国”(1)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⑥抗清斗争。(2)表现:厉行⑦海禁,禁止官民⑧私自出海。(3)影响:妨碍⑨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⑩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图解历史“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特别提醒(1)重农抑商并非完全禁止商业。工商业是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工商业,如唐代长安“市”的设置等。(2)“海禁”政策主要防内,“闭关锁国”政策主要防外。“海禁”政策是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赐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防内;而“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国人在华的商业活动采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
共144篇文档
格式: pptx
大小: 4.0 MB
时间: 2021-04-22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4讲 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课件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