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策略与技巧课堂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第一、课堂管理的概述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课堂管理的界定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成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无疑又是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有效课堂管理具有的教育意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第二、课堂管理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课堂系统的构成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社会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二、自组织性原则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课堂内部结构及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对课堂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予以恰当的解释,并给予更深刻的自我反省,形成其责任与自律,实现课堂的自组织。三、内在性原则课堂管理过程常常比较重视教师外在管理的作用,而对学生的内在管理容易忽略。课堂管理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规定目标,提供条件,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机,实现学生的内在控制,这是现代条件下课堂管理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四、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环境时时都在变迁,课堂成员时时都在发展,影响课堂的因素总处于变化之中。因而,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课堂中的问题、冲突与矛盾,要从变化的视角认识课堂的进展、停滞与挫折。五、目标原则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的依据。六、激励原则激励原则就是在课堂管理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学生思维、有利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氛围,激励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询和讨论,让学生思维流程中的浪花不断跳跃激荡。七、反馈原则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这既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第三、课堂管理的类型一、放任型:教学效果很差。二、独断型:教学效果降低。三、民主型:课堂教学效率高。四、情感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第三、课堂管理的类型五、理智型: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六、兴趣型:这是指教师善于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并通过美感陶冶来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从而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第四、课堂管理的方法一、直接指令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二、间接暗示教师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法,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三、恰当评价教师根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适当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内在的进取热情。四、体语控制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以控制课堂。五、培养助手利用助手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第五、课堂管理的技巧一、课堂时间优化技巧(一)对时间进行有效规划人们对时间的态度总是复杂而多变的,如果要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活动,就必须首先有时间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教师都应该事先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二)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第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包括精心设计教案,准备好所需的教具设施;第二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第三要适时安排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并注意效果,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防学生处于失控状态;第四要精心提问,紧扣重点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五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重在引导点化。(三)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20分钟。合理组织,确保教学过程顺畅。恰当选择方法与策略,解决关键问题,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四)保持适度的信息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分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学生学习时间除了强调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外,还要求高水平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保持轻快的教学节奏,也就是要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速度、课堂难度、重点度、强度及激情度。二、课堂规则利用技巧(一)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一项好的规则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出发,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不适当的规则会因学生无法遵循而形同虚设,并使学生产生“有些规则可以不遵循”的心理。(二)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内容要清晰、明确,便于操作和执行。如:除非有家长的请假条,所有学生都必须按时到校。(三)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应是课堂管理最基本、最适宜的要求,数量一般应少而精(10个以内),内容具体,表述简洁,便于记忆。(四)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应与学生讨论共同制定,以增加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确保规则得到很好的执行。(五)尽可能用积极的言语表述课堂规则的积极肯定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积极的反映,使学生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从而能自觉地执行规则。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技巧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课堂正常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一)先入为主,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由于故意,有些是出于不慎。先入为主策略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所确立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2)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3)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课堂成员的尊重?(4)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5)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2.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课堂行为与课堂环境直接相关,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良好的课堂环境基础之上,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整齐、幽雅、宁静的教室,使人心情愉悦,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学习效率肯定要好,而面对一个肮脏、呆板、杂乱的教室,会令人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使学习效率下降,课堂问题行为增多。其次,要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也有助于陶冶性情,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活动之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效率、采用不同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等,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此外,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培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个别行为偏差生在良好班风学风的感染下,向着好的方面转化。(二)行为控制,及时终止问题行为没有一个课堂不会发生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切不可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必须对其行为进行控制。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和赞扬,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课堂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通过鼓励和强化进行中的良好行为或新的良好行为,可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1)社会强化社会强化包括言语、手势和面部表情、身体接触等给予表扬和肯定。(2)活动强化活动强化就是当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充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其较好的机会与条件。(3)行为协议行为合同就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规定师生双方的相互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还可以制定集体合同。2.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以轻度为主,因而大部分问题行为只需教师运用一定的影响方法便可得到制止。通常采用的影响方式包括:(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附:课堂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供参考)1.教师首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2.教师应避免下列误解:以为学生愈趋安静,学习效果愈好,;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命令的服从上;以为学生的行为即代表他们的品行。3.教师应了解学生。学生就是学生,不是成人,不可用成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4.教师应认清真正的问题行为之所在,要注意到课堂上究竟是“谁有问题”。5.教师应确认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所表现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教师只是不喜欢学生的不当行为,而不是不喜欢学生这个人。6.教师应教育学生知道如何表达其情绪,尤其要避免压抑,以促进身心健康。7.教师处理问题行为时,务必先了解症结所在才能作有效的处理,不宜伤学生自尊,避免新的问题行为。8.教师要认识到矫正,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看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因此,要启发学生本人的正确认识。9.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在认识并改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和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时,完整的行为矫正才宣告完成。谢谢大家201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