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聆听元曲 24 讥时咏史散曲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4讥时咏史散曲二首[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赏析】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元朝社会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疾苦深重,生灵涂炭,黑白颠倒,是非不辨。元朝大部分时间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大批读书人仕进无门,沉沦下位而满怀愤懑。于是,产生了一批讥时讽世的文学作品。背景解读1.字音庙宇.(yǔ)荐.(jiàn)载.青史(zǎi)旌.节(jīnɡ)运蹇.(jiǎn)銮舆..(luányú)闵骞..(mǐnqiān)恁.忒(nèn)2.字形辨辨别辩辩论辫辫子荐推荐茬接茬1.《[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从哪些方面写岳飞?提示:前三句从素养、功业、地位总论岳飞。中间四句写岳飞遇难的原因与结果。结果是中原大地的人们盼望岳家军的到来成为泡影,赵宋王朝丢弃祖宗陵墓南逃,铸成悲剧。以这种恶果从反面肯定岳飞的“功成”。末三句写人们对英雄的悼念,以英雄精神长存人间深化岳飞形象。2.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嬉笑怒骂、直言不讳地谴责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恶俗。请细读作品,说明作品的表现手法。提示:①运用了对比,将不读书识字、不晓事的人与聪明、志高、德高、守本分的人对比,揭露了当道者的愚昧无知。②运用借代手法,用老天代统治者。1.《[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这是一篇以歌颂和悼念历史英雄人物岳飞为主题的咏史之作,批判了秦桧等权奸欺君误国、暗害忠良的罪行,指出南宋王朝误杀忠臣所招致的严重后果,表达了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悼念和歌颂之情。2.《[中吕]朝天子·志感》本曲以简洁的文字,运用对比、典故等艺术手法,标举一系列极端悖情缪理的社会现象,愤怒地控诉了元代政权对知识分子的压抑。直言不讳地谴责那个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时代,特别是对摧残民族文化价值的社会进行控诉,强调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把这一“倒”再颠倒过来。1.分析《[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的艺术特色。【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案】(1)前后照应。中间部分对“总评”作具体的阐发。一方面写百姓的愿望,另一方面写最高统治者的悲凉结局。如此精心安排结构和选取内容,要比从岳飞一生选取具体事迹进行歌颂高明得多。(2)从大处着眼,从正反两种人物和两种后果着笔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歌颂。(3)前半段重在叙事,后半段重在议论,两相结合,相得益彰。2.《[中吕]朝天子·志感》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案】表现手法有:(1)锋芒毕露,毫不隐晦。作者重点讽刺的是“越聪明越运蹇”的社会现实。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所秉持的是刺锋所向、毫不遮掩的手法。(2)通俗浅白,质朴无华。这不仅仅是语言风格的特点,连用典也非常通俗。(3)嬉笑怒骂,直言不讳。即运用喜剧中的“滑稽”艺术,在嬉笑之中达到讽刺的目的。3.你如何看待《[中吕]朝天子·志感》中作者怨恨和讽刺的思想感情?【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根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答案】(示例)作者在曲中直言不讳地讽刺了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表明了自己的怨恨。我完全理解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它不仅反映元代当时读书人地位之低下,更重要的是说明社会要发展,必须要把这一“倒”再颠倒过来,否则,社会就会长久处在“越聪明越运蹇”的怪圈中。作者对当时社会无能为力,只能发出不平与感慨。诗歌鉴赏综合演练(四)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对接高考【注】①蹇劣:笨拙。(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C.七、八两句,诗人选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D.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会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答案】B【解析】“诗人在夜里亲见”“细节描写”错。(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过后,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随行,写出了自己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往。同时,交往的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猎骑(唐)薛逢①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B.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C.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D.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答案】A【解析】“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应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②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边疆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③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的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要面子不要脸杜重远仿佛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说的话——“中国人要面子不要脸”,这句话是万分真确的。原来面子和脸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东西。中国旧戏里有一套脸谱,这花花绿绿的脸谱就是“面子”,而真正的脸却反不能辨认清楚了。做戏子的只要上台的时候,脸谱弹得像个样子,至于真正的脸,长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不相干的。其实中国人一切都如此:只要保全面子,丢脸却全不在乎。阿Q就是一个代表。所以挨人打不要紧,但在背后却要说一句“儿子打老子”,这样虽丢了脸,面子却是有了。所以要面子不要脸是中国人一般的人生哲学。美文赏读就整个中国社会来看,亦无不如此。在大城市里,工商业不景气,破产倒闭的事,层见迭出,但是酒馆舞场还是一样的热闹,在乡村里,贫穷到不堪,肚子发生了问题,但婚丧的仪式,迷信的陋习,依然大事铺张,为的是不肯丢掉面子。学生们念书,只求得到一张文凭,却不想求一些实学。教师们习染官僚的恶习,夤缘奔走,只求以做大学教授为荣,而贻误子弟却可以不问。这都是中了要面子不要脸的毒。说工商界罢。近年来国货两字是最时髦的了。但是着实有许多不要脸的商人们,将大批仇货,印上国货商标,到处兜销。财是发了,面子是有了。但是做了卖国的奸商,却满不在乎!军人总算是中国的天之骄子了。大将军出门,八面威风,黄呢服,黑马靴,白缨帽,金丝眼镜,高车骏马,前呼后应,场面可谓十足矣。然而四省沦陷的时候,从未闻有半个将军阵亡或负伤,死掉的只不过是一群小百姓。谈到政治,更足痛心。从前历史上所描写的政治不良,不过是如何夤缘,如何奔走而已。今则花样百出,中西兼用。记者在东北时曾见一批政客,来自南方,携名花,扶艳女,或称为妻,或称为妹,或称为亲爱的女儿,专为结识权贵,献媚当局。昼则高尔夫,夜则狐步舞。乌烟瘴气,黑漆一团。待其诡计既售,官运亨通,简任到手,局长实现。于是一掷千金,挥霍无度。面子大则大矣,脸不知其何有?还有洋场十里的高等华人们,拍惯了洋大人的马屁,把帝国主义者当作自己祖宗。说中国不亡无天理。这些人在租界里住洋房,坐汽车,“高等”则“高等”矣,但是说到脸,他们实在要向着没有面子的人力车夫们说一声惭愧。不必再多说了。总之,“要面子不要脸”这六字,包括尽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政治的窳败,经济的破产,东北的失陷,边境的沦亡,都是由于要面子不要脸这一种人生哲学的缘故,所以要救中国必先革除这种亡国的人生哲学。(原载《新生》1934年3月17日第1卷第6期)【赏析】这番激愤的抨击,虽然短小,但十分精悍,表达了历史中一些善良正直人的心声,印证了鲁迅所谓的“民族的脊梁”的存在,至今读起来依然回味无穷。有生命力的文字,永远是具有深刻透视性和社会意义的。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