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前预习问题的策略襄州区四中李杰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这个问题很多同仁都感到很困惑,但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如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抓好这一环呢?怎样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呢?其次,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的作用。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也为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好了准备,这样,既避免教师“一言堂”现象的发生,也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设计好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的作用其次,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习惯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习:第一:阅读课题,揣内容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在新教材中,每课书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从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这一步的目的是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这次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第一册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预习情况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看到眼前的藤萝花(看花)→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忆花)→写了作者的感悟(思花)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这一次实践使我进一步尝到了教会学生预习的甜头。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五步:再读课文质疑难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主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了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这一步为学生听课确定了听记内容。第六步:细读练习,测效果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能反馈学生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一步主要是锻练学生的探究能力。以上各项课前预习步骤,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督促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总之,预习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是要讲究策略的,它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才会有更好的预习效果。附:预习设计案例案例一《皇帝的新装》预习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设计一1.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词语。2.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安徒生,并介绍童话故事的特点。3.通读全文,然后从“这是一个()的故事”和“这是一群()的大臣”“这是一些()的百姓”“这是一个()的小孩”的格式中,任选一种说一句话。(此设计主要是采用简要复述的方法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初步感知课文,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设计二分角色讲故事,其形式是在分组定角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角色讲述。角色分组情况大致如下:第一大组: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的故事。第二大组:两个骗子的故事。第三大组:两个诚实的大臣的故事。第四大组:一个敢说真话的小孩的故事。(此设计是复述法的一个变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学生熟悉字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趣味盎然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积累语言、展示自我。)设计三通读课文后,自由组合排练课文剧。要求:皇帝、大臣、典礼官、骗子、百姓和小孩等都有自己的台词和动作,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此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走近文本,了解课文的情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让文本中的人物走近学生。)案例三《土地的誓言》预习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总体策划:导演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导演的人选,然后由导演带领大家把课文内容拍摄成电影画面(模拟拍摄)。二、具体策划:各组组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音乐组、采拍组、画外音组和宣传组四个大组,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负责人,带领大家分头准备。三、具体分工1.采拍组:分四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现实篇。抓拍课文中提到的有代表性的背景,如森林、原野,有代表性的动物、植物及其他特产,以突出东北的美丽和富庶。(2)回忆篇。要求分三组镜头:第一组镜头总体介绍,突出故乡的美丽和亲切;第二组镜头具体介绍,要求有春天里的各种景色和人们的欢笑,具体突出生活的美好,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第三组是特写镜头,突出秋天的丰收场面。(3)思恋篇。上网下载一些素材或截取课文中的一些画面,抒发失去故土的人对家乡的思恋。(4)誓言篇。结合课文内容,针对作者在课文中发出的誓言,配上合适的景色,深化作者的爱国之情。2.音乐组(1)负责给《土地的誓言》这部短片选择一首主题曲,要求能勾起听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2)与采拍组和制片组协作,针对不同的画面,准备在电影中插入相应的背景音乐和声响。(3)说出选取这些音乐和声响的理由,以便说服导演和制片采纳。3.画外音组(1)组长协调音乐组和采拍组。(2)写好与音乐、画面一致的台词,准备在影片合成时与影片的画面、背景音乐、背景声响一同播出,以辅助的形式对影片内容进行解说和深化。(3)选出两名播音员,准备在影片合成时插入写好的台词,作为影片的画外音。4.宣传组(1)组织图片展:与采拍组协商,从采拍的镜头里选取一些画面制成图片,准备在文化馆、少年宫等文化中心展出。(2)紧扣影片反映的时代、事件和意义写好解说词,再推选3到4位解说员,针对图片进行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打动观众,争取观众。以上是我对预习的一些粗浅看法。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能适应,习惯养成的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21次,就会从“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再到“不刻意自然”。语文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标题:课前预习策略李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