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事读后感第一条:把小事变成大事的读后感做小事成大事读后感一个球赛的结果,也许就取决于一个球员的某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件事情的成败,也许就取决于当事思想的一个小变化;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也许就取决于是否把握了一个小的机会……“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一个人的力量可谓小矣,地球的质量可谓大矣。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可以转化为大,大也可以转化为小。生活中因小失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小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充满了细节,总是那些看来非常偶然的细节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总有一些小事,会深深地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决定或改变我们对人和事的看法和态度。同样,小事有时又加一张定格的照片,成为我们留给别人的难以抹消的印象。细节有时又像一道闪电,将一个人情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照个通透。小事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做小事成大事》这本书正是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为读者奉献出成大事者必须注意的50个小事,其中包含了如何做人、做事、工作、交际、说话等到方方面面。通过大量的故事、寓言生动阐述了现代人培养自己细节精神应当掌握的技巧和策略,可以成为广大读者朋友提升个人修养、陶养个人情操、提高人生辨别能力的良师益友。众所周知,人活着就要谋生,就要做事。做事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做事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学会做大事带小事,做小事成大事。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古往今来,一些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关于做事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孙中山提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毛泽东告诫全党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当今世界充满着挑战,充满着竞争。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并搏得一席之地,那就要学会竞争。社会竞争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有真才实学,即真本领;二是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口才能力,能推销自己。以做人的方式做事,以做事的结果看人。要做事先做人。不会做人的人,肯定也做不好事。一个不想做事的人,也肯定不会以做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见,要做事必须先做人。做人与做事是互为因果的。爱岗敬业,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服从分工,听从指挥。接受任务愉快,完成任务彻底。要知道伟大出于平凡,创业出于实干。要勇于拼搏,逢“一”必争,凡冠必夺。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要注意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关照小事,成就大事。领会意图,超前思考,总结升华。争第一、不落伍,永不言败。工作中应做到凡事予则立,事前有所言,事后有所述,善始善终。做事要认真细微,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个社会要繁荣发展,必须崇尚实干,讲究实效。要努力在分管的工作中成为“行家里手”、“活字典”、“多面手”、“难不住”、“问不倒”。同时,还要提倡文明上岗、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在工作上要细心,在名誉、待遇上要粗心。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中求精,小中见大。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慎之又慎。切实做到不误事、不出事、不乱事。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不眼红,不效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宰相肚量,大将风度。见恶不怕,逢善不欺,知足常乐。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保持大方得体的仪容。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服装的整洁、得体,不仅是自我形象的展现,也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着好服饰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服饰整洁比较容易带给人之威严感。故要善于着装,巧于打扮。力求做到:外表有形,风度优雅,气质脱俗,语言优美,衣着整洁,行为有谱。坚持学习,不断充电。学习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昭示、职责的要求,是人生必须终身面对的课题,是做人与做事的前提。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未来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未来的领导,则是学习型领导,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学习是开拓事业、发展事业、成就事业的基础。学习是残酷竞争中避免被时代淘汰,并能与时代同步的利器。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学习形势十分逼人。老年人知识老化要更新,青年人阅历浅,知识要补充。电脑和外语被人们称为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学习已不仅仅是谋生的需要,而是为了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完善自我、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应成为终生的需要,成为一种伴随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就像喝苦丁茶,先苦后甜。人们常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原来并非是去寻找脱离现实的目标和追求。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成大事的委实不多,大部分还只能是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简单的事,也许过于单调,过于平淡,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认清做小事成大事的道理,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好,把目前的事做好,就能够让自己心情愉快,生活充实。充实之谓美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简单的自己变得不简单,平凡的自己变得不平凡,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是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最后,我愿普天下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存好心,会处世,能办事,做好人。而且只做好人不做坏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篇二:《他改变了中国》读后感他确实改变了中国——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有感环科08020813200221号王磊内容提要: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和国际上先后发生的政治风波中,江泽民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他采取一系列保持政局稳定的步骤,稳住了大局,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江泽民本人也因此在中国人民心中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江泽民的确改变了中国。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的根基,有着受压迫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受到早期社会主义影响的理想主义,他具有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分子涉猎百科的雅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的推动下,他成为永久性改变了中国的改革者。关键词:江泽民,功绩,原因对我们80后而言,对高瞻远瞩的开国之父毛泽东,勇敢的社会改革家邓小平都没太多的直观感受。但对江泽民不会陌生,因为从我出生到高中之前,这十多年来都是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不断前进。小学时,听社会上有些人说的顺口溜:“毛泽东像太阳,太阳底下种庄稼;邓小平像月亮,月亮底下打麻将;江泽民像星星,照着星星去舞厅”,那时感觉江泽民不如邓小平,邓小平不如毛泽东。因为太阳比月亮亮,月亮比星星亮。初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第一次读了《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当时感觉到江泽民“很伟大”。对那个顺口溜有了另一个解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毛泽东带领大家解决温饱问题,去种庄稼;邓小平带领大家富起来,可以打麻将;江泽民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多的娱乐生活。这学期是我第二次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我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结合党史、中国近代史,对这本书、对江泽民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是以江泽民同志从一名青年学生磨练成伟大的政治家、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发展为线索,描绘了这个特定历史变革时代的历史。从这段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社会现实。我感受到中国领导集体表现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改革的魄力,也从江泽民同志的身上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1989年4月在不流血的情况下恢复上海秩序;1995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制订“科教兴国”战略;1997香港成功回归;1998抗击特大水灾;1999年“法轮功”分子围攻中南海、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群众游行庆祝建国50周年、“神舟”飞船发射;2000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思想;2001美国侦察机与中国喷气战机相撞、获2008年奥运举办权、“9·11”恐怖袭击事件,打击恐怖主义??他严谨睿智,以非凡的韬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读了此书,我有理由相信,江泽民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进行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临危受命的江泽民既不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也不是军界强人。正如书中介绍,当年他接任总书记时,正值1989年风波发生之后,中国政治出现裂痕,社会形势紧张,经济发展停滞,民众精神低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他面对着无数难以解决的问题——失业加剧,腐败蔓延,国有企业日渐衰落,贫富严重分化——他还必须时刻防备着来自“左”的和右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然而江泽民挺了过来,最终保持了社会稳定,放开了经济,加速了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了经济和社会自由。他还把握住了中国社会中一些主要矛盾——贫富之间、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劳资之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中国历来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之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对外开放与保持中国特色之间等等,使之得以协调,采取一系列保持政局稳定的步骤,稳住了大局,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从一个因“天安门事件”而动荡不安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商业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的国家。10多年间,中国发展成为备受尊重的外交大国。如果说,江泽民最深切的愿望是使自己深爱的祖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耻辱之后,重新走上复兴之路,那么他获得了成功。他的功绩超出了所有人大胆的预想,无疑也包括他自己的预想。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是一位有广泛爱好的坚持共产主义操守的改革者。坚持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也许矛盾,但他灵活地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他深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观察,新的概括,新的发展。他扩充了“人民”的内涵。“人民”不再限于工人和农民,正如“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所言,意指“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涵盖了那些发现知识和创造财富的中国精英。江泽民所塑造一个生机勃勃、以行动为导向的的共产党,它受意识形态远大目标的激励,但不受其教条的束缚。为使党获得新生,他在党内倡导一种民主气氛,即“党内民主”,使争论发生在党内而不是在不同党派之间,这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中国没有搞政治多元化,但他不断推进改革。中国正在走向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看一下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姻、教育、思想、言论、收入与消费方式、短信内容——中国人今天拥有的个人自由几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最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层领导人通过网络关注民情,与网友交流看法。事实上,中国大多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个人和社会自由与西方人相比毫不逊色。很多社会问题最先从网络提出,“草根”参与对国家大事的讨论,网络已成为民主的前沿阵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国数量庞大的人口终于可以免受饥饿、瘟疫、流离失所、文盲、大规模政治运动和各种社会灾难的侵害。这是邓小平的构想,却在江泽民任期内得以实现。深化改革的同时,江泽民却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因为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统一和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如今已经在“三个代表”思想中面目一新。长期以来江泽民的这些核心信仰坚定不移,正如辞职信中说的“我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我的生命,我永远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党员。”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制度或政治体制的差异几乎已经毫无意义了。江泽民反对在中国复制西方民主,但他执政期间所奉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无疑更符合中国的最高利益,更能满足中国文明和中国人民的需要。此外,江泽民工程师出生,总是以工程师的眼光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学习先进技术,涉猎百科的雅趣;他还是一个文化爱好者,通晓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和哲学,这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的领导人,他鼓励振兴中国的科学和艺术,他本人也喜欢与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演员和电影导演共度时光。在他看来,通过知识和文化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一项终身使命。这就不难说明虽然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实施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安全驶过惊涛骇浪。虽然他没有从军经历,但他对军队实行了现代化改革,赢得了军队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