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白杨礼赞写作文第一部分:柏杨赞扬初中语文教案1、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3、学习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等。《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二、揭示学习目标(时间为1~2分钟)1、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教师板书课题)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展示)(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2)品析文中对白杨树外在形象的描写。三、指导学生自学(时间为3分钟)五、检查自学效果(时间为5分钟)(多叫几个学生回答,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六、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时间为10分钟)第(1)题,字词积累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ké)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树干(gàn)晕圈(yùn)虬枝(qiú)秀颀(qí)潜滋暗长(qián)第(2)题:课文1、4、6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何特点?有哪些地方写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明确:都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本文的线索。(1)生长环境不平凡(2)外形特征不平凡(3)内在品质不平凡第(3)题:理清线索,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段):写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高原风景图)第三部分(第5—6段):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白杨特写图)第四部分(第7—8段):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物人联想图)第五部分(第9段):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第(4)题明确:外在形象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团结)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进取)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质朴)内在品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六、当堂训练(时间为15分钟)完成《基础训练》1、2小题。第二课时一、揭示学习目标(时间为1~2分钟)(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2)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3)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二、指导学生自学(时间为3分钟)(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请用三个短语形容黄土高原的色彩、幅员以及地表特点?(2)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如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4)读第五部分,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在括号内注明“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有什么用意?(5)读第四部分,作者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什么写作手法?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时间为10分钟)四、检查自学效果(时间为5分钟)(多点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自学情况。有助于第五个环节的教学)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时间为10分钟)(1)总印象:一条大毡子。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表特点:坦荡如砥。(2)“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看到白杨树后“惊奇”。作用:(1)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高原的“雄壮”“伟大”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单调”“恹恹欲睡”的感觉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3)树——人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的农民坚强不屈——哨兵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联系: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逐层加深。第一句引人深思人与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显示树与人的内在关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抗战军民。第四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指出它象征了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式,由浅入深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补充:茅盾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这句话含贬意,意思是楠木虽然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美。(5)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拟人、暗喻)。六、当堂训练(时间为15分钟)1、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2、破折号的作用: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教学反思: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篇二:白杨礼赞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主宰()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无边无垠()诸如()倦怠()婆娑()恹恹欲睡()晕圈()虬枝()参天()初融()秀颀()2.积累成语:妙手偶得无边无垠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是,原名是,字,浙江桐乡人,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三.课文研读: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归纳:本文描写的对象是白杨树,围绕它的的特点来写的,一共出现了次,本文的线索是2.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并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词,而是通过优美的画面体现出来的,有哪些?(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和象征意义)3.指名读第5小节,用一个词概括白杨树的特点?(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各写了什么特点?(干,枝,叶,皮)如此平凡的白杨树却有如此不平凡的美的形象。4.指名读第2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黄土高原)有那些特点?(雄壮,伟大,又有点单调)写黄土高原对写白杨树有何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课时1.全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顾前一课的内容2.本文也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体现文章主旨的。文章哪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7,8)6.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是一篇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7.自由读第7小节,思考本文的句式有怎么样的特点?(反问,排比)8.这4句反问句式意思一样吗?(逐层深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的?(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9.学生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直接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尾再一次直接赞美白杨树,既使首尾呼应,更加强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10.总结全文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分别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三个方面来赞美,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11.拓展练习。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6.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突出了绿叶的作用,表现了绿叶的性格。7.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和.8.第3节表出了绿叶的精神。9.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