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业达标]1.(2018·北京海淀期中)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林则徐编译这本书,对当时禁烟斗争的现实意义包括()①了解西方列强国情②寻求御敌的策略③维护中国司法主权④宣传商战的主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①正确;林则徐的《四洲志》目的是了解英国情况,应对英国侵略,②正确;《四洲志》主要是了解世界,编译《各国律例》的目的是维护中国司法主权,③错误;商战思想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④错误。故选A项。2.(2018·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是()A.魏源B.康有为C.严复D.梁启超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提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排除。3.(2018·江苏无锡期末)1885年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其中教育类试题命题有“(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之语,体现了其当时主张()A.维新变法B.君主立宪C.“商战”D.中体西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可知当时王韬的观点是“中体西用”,故选D项。4.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中体西-2-用”()A.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个理想的救国方案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可知,该观点认为“中体西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A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布破产,最终没有挽救民族危机,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不是理想的救国方案,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5.(2018·广东汕头质量监测)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C.团结多方力量以反对君主专制D.为维新变法扫除思想障碍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耶稣教”“以太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谭嗣同也吸收了耶稣教、“以太说”等非中国因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并不主张发动群众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因此“团结多方力量”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意在冲破封建纲常名教,为发动变法扫除思想障碍,故D项正确。6.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设有上下议院”已经超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康有为的理论,故B项错误;“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已经超出了洋务思想的范畴,故C项正确;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向往不-3-是顽固派能接受的,故D项错误。7.(2018·江苏盐城期末)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表明他()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B.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C.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D.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中张之洞仍然强调中体西用,故A、C两项错误;张之洞强调“旧学为体”,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张之洞是在强调中体西用,而不是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8.(2018·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梁启超认为:“欲强国必有女学……今夫言治国,而必推本于学校”;严复说:“自中日议和之后,忧世之人,竞言学校……可以挽回颓势,转弱为强乎?”上述维新派主张()A.彻底改变了近代女子的地位B.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使中国摆脱殖民掠夺的命运答案B解析从材料“欲强国必有女学”“治国,而必推本于学校”“学校……可以挽回颓势”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发展女学,发展教育,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彻底改变”说法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发展教育,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2018·浙江金华十校期末)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提出()A.“世道必进,后胜于今”B.“伸民权”“设议院”C.“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D.“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答案A解析“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符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主张,故A项正确。“伸民权”“设议院”是梁启超的主张,故B项排除;“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是康有为的主张,故C项排除;“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是谭嗣同的主张,故D项排除。-4-10.(2018·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下列是某个近代思想演变示意图,空格内应填写()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界主要表现为戊戌变法思想,因此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都不满足19世纪90年代这个时间要求,故排除。[等级提升]11.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瀛寰志略》有地图42帧。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这反映了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故C项正确。《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是由部分知识分子编撰而成,并不代表政府的立场,当时的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影响很有限,人们的思想依然很闭塞,故D项错误。12.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他()A.指出了洋务失败的主因B.认为应继续洋务运动C.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D.希望实行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如一间破屋”“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可知,李鸿章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因不在自己,而是洋务运动先天缺陷、后天不足所造成,A项正确。B项“继续”-5-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李鸿章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总结,洋务运动不等同于西方技术,C项错误;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李鸿章是地主阶级,D项错误。13.(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分化”()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C.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D.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答案A解析题干中“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使近代化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故选A项。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清廷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排除B项;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是清廷的错误政策,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成熟,排除D项。14.(2018·江苏七校联盟期中)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的是()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洪秀全的绝对平均思想D.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康有为借助孔子进行维新变法相符合,故B项正确。15.(2018·福建宁德部分学校期中)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B.民众普遍接受维新思想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6-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895年以前,各大媒体没有宣传过“维新”一词,但从1896年开始到1898年达到高潮,可以看出在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维新变法、救亡图存遂成时代强音,故选C项。仅是媒体使用“维新”一词的数量,反映不了西方政治观念的大量输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体现不了民众是否普遍接受维新思想,排除B项;“维新”一词大量使用体现知识分子要求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但看不出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排除D项。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观点。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2)观点:孔子是变法改革的先驱;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评论: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第二小问,从内外环境、西学东渐、保守势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概括观点;-7-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共137篇文档
格式: doc
大小: 121 KB
时间: 2021-05-20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4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