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9·广东汕头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质检)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认为:“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主张进一步推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这一认识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答案】B3.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C.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根本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1921年苏俄人民强烈要求恢复经济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4.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为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2A.美国经济大危机需要输出过剩资本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C.苏俄进行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探索D.新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答案】C【解析】美国的经济大危机是在1929—1933年,这显然与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不相符,故A项错误;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调整的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而非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5.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6.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却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取外汇以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7.(2019·山东淄博高青一中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3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此处的“独特实验”是指()A.实行余粮征集制度B.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可知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在此期间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取得了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故选B项。8.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主要是为了()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答案】B【解析】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列斯著作编译部编《斯大林选集》材料二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毛泽东材料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能忘记,在苏联工业化的短短十几年内,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粮食危机。4——穆中魂《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选自《世界现代史论文集》)(1)据材料一,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2)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经济问题?【答案】(1)途径: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原因: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容易获得利润并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首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3)问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导致农业长期落后;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