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小说《满巴扎仓》中蒙古族文化特征研究作者:冯予涵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2期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北部边疆,在“草原丝路”上处于重要战略位置,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不断融合发展,使内蒙古文化独具特色,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内蒙古文化的发展对本地区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着力打造草原文化。内蒙古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本文从当代蒙古族作家阿云嘎创作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入手,探究蒙古族文化特征。关键词:《满巴扎仓》;蒙古族;文化特征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也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综合实力和灵魂的体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内蒙古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提倡和打造草原文化,内蒙古当代文学作为草原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流淌着草原文化的血脉,体现出草原文化的核心特质。[1](p.1)《满巴扎仓》是当代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用母语创作的长篇小说,翻译家哈森将其译为汉语。2013年刊登于《人民文学》杂志,作品发表后,不仅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激励了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少数民族作品的工作者。据说元末明初,元上都被烧后,妥欢贴木儿北上应昌,一部药典从上都大火中被抢救出来,辗转一番到了鄂尔多斯。[2](p.26)那部药典起初被保管在民间,后来被移送至满巴扎仓保管。小说围绕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王爷府的权力之争展开故事,以旺丹失踪为线索,讲述了满巴扎仓的医生和喇嘛们为了保护蒙古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一部药典—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一部蒙药秘典被清朝朝廷秘密追查,引起了从皇室到草原上的王爷再到民间各路人马的猜测、贪念和疯狂找寻。这部药典为满巴扎仓寺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只有每任住持才知晓那部药典所藏之处,住持临死前才会把这个秘密告诉下一代住持。药典的保管一直十分严密,觊觎者不在少数。但是,洛布桑堪布在他五十三岁时还未来得及告诉下一任堪布就暴病而亡,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引来各路人马的猜测和争夺。小说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也是特定文化的记录者和诠释者。可以说,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很多时候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长篇小说的全景式叙事能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作者在阅读《满巴扎仓》后总结出蒙古族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蒙古族地域特征鄂尔多斯是阿云嘎的故乡,也是蒙古族文学版图上的重镇。阿云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其很多小说中都体现地淋漓尽致。龙源期刊网故事发生在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作者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的描写、对草原、僧舍、羊群等事物的刻画,为小说创造了一幅辽阔宽广的空间。那么满巴扎仓又在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哪个位置呢?书中写道,风水先生把带着东日布色楞说满巴扎仓从之前的吉祥什拉召寺搬出后,重建在图海山半山坡上,而此位置就是风水先生所说的建在了整个旗的秤砣之上。根據资料显示,书中的满巴扎仓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位于乌海市海南区的满巴拉僧庙,是当时鄂尔多斯地区医学教育中心。[4](p24)小说初始是这样形容满巴扎仓的,“满巴扎仓这座寺院不仅有名,而且还很特殊,这里供的不是观音佛而是药王佛,这里散发的不是桑烟和香火,而是蒙药藏药的味道。”可以看出满巴扎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宗教地域,是藏传佛教和蒙古族传统文化碰撞交汇的地方。在这个时候,藏传佛教成为与蒙古族人民息息相关的信仰,从而使鄂尔多斯地区的庙宇颇具特色,兼具蒙古族与藏族特点。蒙古族生活方式特征游牧文化是蒙古族先民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结果,是在蒙古族世世代代适应草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5](p29)书中多次出现毡房,奶茶,炸馃子,褡裢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小词,让我们得以一窥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毡房为例,书中多次提到的毡房即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冬暖夏凉。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自明代鼻烟壶诞生以来,褡裢在蒙古族地区一直陪伴着蒙古人。蒙古人一般用它来装鼻烟壶的同时也佩戴在蒙古袍上起到装饰作用。颜色绚丽夺目,图案富有民族特色,多用几何、花卉、动物、山水等纹样,配以色彩斑斓的绣花,工艺精细,反映了蒙古族的艺术爱好和审美情趣。这些描写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细节使得小说的内容丰满,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民族魅力。这些生活方式的文化元素,不仅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独具风情的生活,也成为整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故事、人物、意象结构中的血液和基因。[3]二、蒙古族民族精神特征小说结尾设计巧妙,将珍藏几代的蒙古族宝贵药典以手抄经卷的方式公布于天下,治病度人,既有提倡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高度,又有医者仁心,普度天下的宗教情怀。这个开放式结局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尊崇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龙源期刊网《满巴扎仓》中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塑造了一群为保卫蒙古族文化遗产而舍生取义的医生喇嘛形象。从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爱财如命的旺丹,贪婪无耻的更登,野蛮却又义气忠诚的大汉达林台,充满智慧的扎仓堪布,正直随性,悬壶济世的金巴医师等等。这些善恶人物无不向我们传达着蒙古族人民放眼大局,勇于担当,对内蒙古历史自然文化规律的尊崇的精神。草原文化向世界展示的核心理念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崇尚自然、践行开放、真诚朴实,恪守信义和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1]与此同时,强烈的生命精神,也是小说的关注点,作者将具体的、民族的叙事扩展上升到生命精神的层面,将生命活动在生命美学的图景中尽心审视和阐释,具有崇高的美感与普世价值。[6](p3)除了文中所总结的蒙古族文化特征以外,书中仍有很多地方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比如从楚勒德木用酸牛奶治疗病人可以感受到传统蒙药的魅力,也可以从古代官员头衔探索蒙古族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文学的结晶,是内蒙古文化的瑰宝,对其进行研究,既可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也能够弘扬草原文化,促进内蒙古文化发展。参考文献[1]梁鸿鹰.《满巴扎仓》的历史意蕴与文化情怀[N].文艺报,2015,6(24):7.[2]阿云嘎.《满巴扎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3]满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生命护佑者之歌--解读阿云嘠长篇小说《满巴扎仓》[N].文艺报,2013,12(4):7.[4]陈华伟.鄂尔多斯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舒心心.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39(3):29-33.[6]李博.《满巴扎仓》的思想深度与生命情怀[N].文艺报,2016,5(26):14.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9035-小说《满巴扎仓》中蒙古族文化负载词中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及文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