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行业的职业培训模式探讨导向行业的职业培训模式探讨一、研究职业培训模式的一般意义职业培训模式是人们在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职业实践中对培训工作方式规律性的认识,是经过人脑对培训过程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的概括或组合。所谓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就是人们导向一个特定的行业,为解决培训过程中某一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某一培训过程原型的某种本质特征的过程。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一个将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同时,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排开培训过程中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培训过程中的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使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践、调查、模拟和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加深对培训规律的认识。1.研究职业培训模式的重要作用职业培训模式建构的性质决定了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培训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是掌握培训规律的重要阶段。培训工作由于周期短,对象层次多、开放程度高、影响因素多,往往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通过进行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活动,则能在众多纷杂的影响因素中揭示主要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这就是我们认识培训规律的基础。(2)职业培训模式建构有利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职业培训模式是沟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桥梁,起着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作用,某一职业培训模式建立后,用该模式去分析和处理类似的问题,能简化问题,高效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了建模方法,有利于发现、提出新的职业培训模式。建模方法具有工具性价值,是人们进一步发现和提出新模式的重要方法武器,有利于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职业培训模式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很多,既可以从职业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职业培训模式,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职业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模式建构过程,就学员在某种培训目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从系统论角度看,任何一种职业培训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因此,职业培训模式的建构过程的实质,就是职业培训模式各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过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创造条件发挥某一要素的作用的过程。各结构要素之间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性关系,就形成不同的职业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培训主体、行业特点、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构成。2.职业培训模式的分类对职业培训模式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职业培训模式体系的完善化,更有利于职业培训工作者辨析、选择、运用、创新职业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机构健康、高效地运行,其意义具体表现在:(1)分类有利于开阔模式建构思路。目前,人们习惯从实践中提炼模式,概括模式,但对这一模式的理论价值,在模式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够,要么夸大其辞,要么概括不出新意,不准确。而对职业培训模式进行分类后,则能更好地根据模式的轻重,还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主动建构职业培训模式。(2)分类便于应用者进行选择。模式属于什么范畴,适用于什么情景,模式的类别本身就会有重要信息,应用者一目了然。通过有效的分类,可以帮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直接获取与自身要求直接相关的部分,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着重要的作用。(3)分类便于开展模式之间的比较和评价。模式的优劣好坏,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但根本原因还在理论依据上,进行了模式的理论辨析后,才能最终判定该模式的优劣根源,也才能为应用该模式打好基础。有了分类,可以直接在相同或相似的模式之间展开有针对性的比较。职业培训模式层出不穷,要做好分类,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分类标准。确定职业培训模式的分类标准,就是要认识职业培训模式建构的规律。培训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所形成的不同结构关系,则生成不同性质的职业培训模式,那么,要素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模式的性质,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就体现着这一模式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起主导作用这一要素作为模式存在的依据及命名的字眼,我们也可以以各主要要素作为分类依据。本报告主要研究导向行业的职业培训模式,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职业培训模式、创意产业职业培训模式、管理类职业的职业培训模式、手工业行业的职业培训模式和个性化职业培训模式等。二、现代生活服务业职业培训模式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生活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业于生活服务业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多。与这一趋势相适应,生活服务性职业的职业培训在我国整个职业培训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点。为此,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开发针对生活服务性职业的专业,并尽早培养出一大批生活服务类的高素质劳动者。(一)生活服务性职业的概念根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职业培训课程开发应以相应的岗位分析为基础,因此,要分析生活服务性职业的特点,应从分析其劳动特点及对劳动者能力需要的差异入手。这样,可以把生活服务性职业中从事的劳动称为服务劳动,生产性职业中从事的劳动称为工业劳动。服务劳动与工业劳动均有本质区别:服务劳动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其劳动过程为给劳动对象提供某种有价值的服务,但又不是以人为直接的加工、处理对象;其劳动成果是为给劳动对象提供其所需的时间(如交通)、空间(如休闲中心)、信息(如职业介绍)和心理舒适(如心理咨询)等非物质形式的成果。这些成果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宾馆业,其劳动对象为住宿的顾客,劳动过程为给顾客提供其所需的服务,劳动成果为给顾客提供的住宿空间,心理、生理舒适等。这样,我们可以把服务劳动概括为: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环境、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服务劳动是有别于工业劳动的一种劳动。(二)生活服务类职业分析生活服务类职业具有一些有别于其他职业群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1.劳动成果的不可见性。工业劳动成果是可见的,如零件加工,经过加工后必然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零件;而生活服务劳动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一般说来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品尝的,只能由消费者自己体验。2.劳动成果的变化性、非标准性。工业劳动成果容易标准化,服务劳动成果则几乎达不到这一要求。因为每个消费者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为了使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服务劳动要因人而异,这就使得它具有变化性、非标准性。3.劳动成果的易逝性。服务劳动成果通常不能储存以延迟消费,只能在服务提供的同时即时消费。当服务过程结束之后,再要完全复原实现劳动成果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4.劳动过程中与顾客接触的频率高。由于服务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因此在劳动过程中,服务者与消费者的人际接触频率高,包括借助通讯工具的交流在内。有时还需要同时并行地服务不同的顾客对象。5.顾客参与服务过程。在工业劳动中,劳动过程完全由劳动者单方面控制、开展,而服务劳动通常需要消费者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如餐饮服务中,需要由顾客自己点菜。6.把技能直接出售给顾客。在服务业中,有些服务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把劳动者技能进行销售的过程,如装潢、美容等劳动中,服务者事实上是把自己的技术直接出售给顾客。7.不能批量进行。由于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不同,因此服务劳动通常不能批量进行。面对不同的顾客通常需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环境要求、不同的服务理念。8.需要高度的判断能力。许多服务劳动中,要求服务者对服务过程进行设计,并做出决策,如咨询员、美容师等。这就要求服务者有高度的判断能力,以及时掌握顾客细微的要求变化。9.服务公司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由于服务通常不能批量进行,因此服务公司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由于缺乏技术含量,相对而言,服务公司的单体不容易做出规模。10.服务公司应靠近消费者居住区。通常认为工业选址应靠近原料产地,而服务业选址应靠近消费者居住区,在人群聚集区附近,充足的人气是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11.劳动成果评价的主观性。相对物质产品而言,对服务质量的评定会难得多,且主观性很强。由于服务性劳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再现性,因此在评价劳动成果时难免会有较强的主观性。12.主要通过过程控制来控制质量。工业中,产品质量控制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和成品抽样检查。与之相比,服务质量必须在服务提供前便得到保证,因此其质量控制只能采取过程控制。13.价值的变动性。与工业产品相比,服务价格的确定较难,且标准难定。但这也为较高水准的服务提供了提高价格的空间,由于没有明细的标准,只要有市场接受的价格就会是合理的价格。以上分析给我们进一步分析生活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培训模式内容的差异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其中对职业培训具有直接意义的有这样几条:1、2、3、4、5、8、11。另外,除了这些特点外,服务劳动区别于工业劳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相对来说,工业劳动的劳动过程、劳动方式比较固定,一个工人今天这样工作,明天基本上还是按这个方式工作;而服务劳动的劳动过程、劳动方式是高度变化的,服务人员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等因素即时设计服务过程,否则无法取得高质量的服务效果。也就是说,服务劳动的劳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点也具有深刻的职业培训意义。(三)生活服务业与工业职业培训模式内容的差异分析既然服务劳动和工业劳动在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别,那么这两种劳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别,这就必然导致与之相应的两类职业培训在模式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别。相对于工业劳动,服务劳动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几方面对其劳动者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1)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2)高度的工作自觉性;(3)高水准的职业能力;(4)较强的工作设计能力;(5)更强的应变能力;(6)更强的人际关系能力;(7)更强的决策能力;(8)较好的个人修养;(9)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此,在开展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突出的要点是:1.职业意识的特点(1)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由于服务劳动的对象是人,且其劳动过程是给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而非对顾客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服务劳动应完全以顾客为本位,根据顾客的特点、需要设计服务过程,而不能以服务者为本位,要顾客来适应服务者。要求服务者具有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并不是说服务者在顾客面前要奴颜婢膝,这里仅仅是从劳动过程的角度,认为服务过程应以顾客为本位。(2)高度的工作自觉性。由于服务劳动成果具有不可见性、易逝性,没有具体可见的实物供管理者检查服务质量,因此管理者往往很难控制服务的质量;且服务过程是直接与顾客接触,因此服务质量必须在服务前得到保证,因为事后往往很难弥补。所以服务者应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和责任心。2.职业能力的特点(1)高水准的职业能力。由于服务劳动是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并且其质量必须在服务前得到保证,事后往往很难弥补,因此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应尽量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要求其劳动者具有高水准的职业能力、娴熟的技能。(2)较强的工作设计能力。由于服务劳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服务者即时设计服务过程,因此服务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设计能力,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顾客因素、可利用的资源、自己的职业能力等,即时设计出劳动的内容与阶段。(3)更强的应变能力。相对工业劳动来说,服务劳动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其劳动过程通常要根据顾客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这就要求服务劳动者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其中包含了创新能力。(4)更强的决策能力。虽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工业劳动中对劳动者的决策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相对而言,服务业对劳动者的决策能力要求更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劳动的变动性更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劳动的决策要求劳动者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3.人际关系的特点(1)更强的人际关系能力。由于服务劳动是以人为对象,且其劳动者通常要与顾客直接接触,因此服务者应具备更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善于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个人修养。服务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过程,它首先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而人际交往的必备基础是交往双方具备一定的共同性,特别是个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