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重要内容——基础IE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1.1离散型制造(intermittentmanufacturing):是以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类型(规模重复性分):车间任务型(job-shop)和流水线型(flow-shop)。车间任务型生产:指企业的生产同时在几个车间交叉进行,生产的零部件最终传送到装配车间,装配好的成品由质量部门检验,合格件交付市场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适用范围:单件、小批量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按订单组织生产。特点:(1)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2)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将功能相同和相近的设备按空间和行政隶属的关系建立生产组织)要求:各车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各车间要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各自的任务,以防延误工时,需制定周全缜密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1.2流水线型生产:是指加工对象按事先设计的工艺过程依次顺序地经过各个工位,并按统一的生产节拍完成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特征:(1)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按产品或加工对象组织生产。(2)生产按节拍进行,各个工序同期进行作业,重复相同的作业内容。(3)各道工序的单件作用时间与相应工序的工作地(或设备)数比值相等(4)工艺过程是封闭的1.3流程型制造是指通过对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料的生产方式。类型:重复生产和连续生产。(区别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分离)1.4重入型制造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器(至少一台)重复加工两次以上。1.5服务型企业:必须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中心组织生产,努力使顾客满意1.6生产率(Productivity)是产出与投入比1.7工业工程的功能就是规划,设计,管理和不断改善生产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运行,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生产率是衡量工业工程应用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工业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尺度和准则)IE的功能:对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1.8基础IE可以解决的问题:最佳作业方法问题,最佳作业方法的标准化及其劳动定额问题,与最佳作业方法相关的生产场所布置.物流路线设计.工具设计等问题,工作设计问题,现场管理问题。1.9生产率管理就是对一个生产系统的生产率进行规划、测定、评价、控制和提高的系统管理过程。实质是以不断提高生产率为目标和动力,对生产系统进行积极地维护和改善。1.10.生产率测定与评价:是对某一生产.服务系统(组织)或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率进行测定、评价及分析的活动和过程。生产率测定是提高生产率系统过程的中心环节和实质内容之一。1.11.工业工程与生产率工程的关系: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直接途径,即工业工程是生产率工程的基础。工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生产率管理和控制方法的改善,而生产率改善方法的创新、发展将促进生产率工程的发展。生产率工程的发展将丰富工业工程技术、方法,推动工业工程的发展。1.12制造过程(生产过程)是将制造资源(生产要素)转化为有形财富或产品的过程1.13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两大类):增加资源投入;改进方法第二章工业工程概述2.1工业工程的定义(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工业工程师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地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2.2IE的目标: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获得多方面的综合效率。工业工程的内涵:①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提高生产率是IE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工业工程师的第一使命);②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③IE应用注重人的因素(也是特点);④IE是系统化,集成和优化技术(本质内涵)。⑤IE的重点面向微观管理⑥IE制定作业标准和劳动定额。2.3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是为了达到经营者的目标(目标的根本含义是要使企业取得最佳利润,且冒最小风险)而贡献出技术的人。(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在业务运作的设想、计划、实施、控制方法等方面从事发明和研究,以期达到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经济资源。)2.4工业工程的特点/内涵:①IE的核心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提高生产效率是IE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②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技术+管理)。③注重人的因素是IE区别于其他工程学科特点之一。④IE是系统集成和优化技术。⑤IE的重点是面向微观管理(日本强调现场优化,而美国则更强调IE的工程性)。⑥IE制定作业标准和劳动定额。2.5IE的意识:①成本和效率意识;②问题和改革意识;③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④全局和整体意识;⑤以人为中心的意识。⑥持续改善第三章工作研究3.1工作研究(基础IE)包括时间研究(又叫作业测定,workmeasurement)和动作研究(发展为方法研究,methodstudy)。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作业系统。(作业系统是为实现预定的功能、达成系统的目标,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作业系统,作业系统由材料,设备,能源,方法和人员等五方面的因素组成。作业系统的预定目标:时间,质量,成本,柔性。时间:包括作业活动的进度,消耗的工人数及交货期的要求。质量:包括制成品的质量,也包括转换过程的质量;成本:是指变换过程中各项消费的总和,它反映作业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柔性:是指企业具备的为顾客提供多种类型的产品的能力,以及对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3.2工作研究又称为基础IE,最显著的特点是:只需很少投资或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实行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各种资源,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3工作研究的步骤:①挖掘问题并确定工作研究项目②观察现行方法并记录全部事实③仔细分析记录的事实并进行改进④评价和拟定新方案⑤制作作业标准和时间标准⑥新方案的组织实施⑦检查和评价。3.4工作研究中两种技术(作业测定和方法研究)的关系:两种技术密切相关:方法研究着眼于对现行工作方法的改进(从总体流程,工序,动作,动素等层次),其实施效果需要作业测定来测定并衡量,而作业测定是努力减少生产中的无效时间,制定标准时间,进一步是通过实施和观测作业标准时间,促使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业测定的目标)。在进行工作研究时,一般是先进行方法研究,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方法,然后再进行作业测定。作业测定要以方法研究所选择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作业方法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作业定额;而方法研究则要用作业测定的结果作为选择,评价工作方法的依据,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可单独运用)3.5工作研究常用的分析技术是:“5W1H”、“ECRS四大原则”加“一表”(检查分析表)。3.6方法研究: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记录、考察、分析和改进,设计出最经济、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减少人员、机器的无效动作和资源的消耗,并使方法标准化的一系列活动。方法研究的特点:①求新意识;②整体优化的意识;③寻求最佳的作业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④方法研究是一种系统研究技术,其研究对象是系统,解决的是系统优化问题。⑤方法研究着眼于全局,是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的过程。⑥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在于寻求经济有效地工作方法。3.7方法研究的目的:①改善工艺和流程;②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③经济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④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率;⑤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⑥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作业者的身心健康。3.8方法研究的步骤:(反复进行)①选择研究对象;②现场调查,记录实况;③分析研究和开发新方法;④建立和评价方案,并择优;⑤实施新方案;⑥制定标准方法,并按此方法培训员工;⑦维持。3.9“工序”/工作地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操作;3.10“操作”是指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一定的方法所完成的若干个动作的总和,它是工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动素”则是指构成动作的基本单位,如伸手、移物等。动作:工艺流程和作业的具体实施方法,如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3.11作业测定(工作衡量):是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时间的过程。“合格工人”,必须具备必要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接受过某工作方法的完全训练,能独立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并在安全、质量和数量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按规定的作业标准是指工人按照经过方法研究后制定的标准的工艺方法和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完成作业。此外,还应使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位器具、材料、作业环境、人的动作等方面达到作业标准要求的状态。3.12作业测定的目的:直接目的是科学制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但这不是唯一和最终的目的。通过制定和贯彻作业标准时间能促使生产者充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作业测定所追求的目标。作业测定的用途:①用于生产、作业系统的设计及最佳系统的选择;②用于作业系统的改善;③用于生产作业系统的管理;④为企业贯彻分配原则及实施各种奖励制度提供科学依据;⑤用于分析工时利用情况,挖掘工时利用的潜力。3.13作业测定主要包括秒表测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PTS)和标准资料法。第四章程序分析4.1程序分析是依照工作流程,全程全面地分析有无多余、重复、不合理的作业,程序是否合理,搬运是否过多,延迟等待是否太长等问题,通过对整个工作过/流程的逐步分析,改进现行的作业方法及空间布置,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说,程序分析是通过调查分析现行工作流程,改进流程中不经济、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研究方法。)4.2程序分析的方法:程序分析的方法与工作研究的分析方法一样,都是采用“5W1H”、“ECRS4大原则”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称之为:1个不忘,4大原则,5个方面,5W1H技术。(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动作经济原则是指通过对人体动作能力的研究,创立一系列最能有效地发挥人的动作能力的科学原则,达到减轻操作者的疲劳程度,提高效率的目的。4大原则——即“ECRS”四大原则;5个方面——即加工○、搬运→、等待D、储存▽和检验□)4.3程序分析的目的:①改善生产过程中不经济、不合理、不科学、不均衡的作业方法,作业程序和现场布置,设计出经济、合理、科学、均衡的作业方法,作业程序和现场布置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②程序分析是工序管理,搬运管理,布局管理,作业编制等获取基础数据的必要手段。4.4工艺程序分析是以生产系统或工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着手对某一工作系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改进之前,对生产系统全过程所进行的概略分析,以便对生产系统进行简略、全面和一般性的了解,从宏观上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流程程序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作准备。对象:生产系统的全过程;特点:以生产或工作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只分析“加工”和“检查”工序;工具:工艺程序图。4.5工艺程序图:工艺程序图是对生产全过程的概略描述,其地位相当于机械制造中的装配图,主要反映生产系统全面的概况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将所描述对象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加工顺序或装配顺序从右至左依次画出,并注明各项材料和零件的进入点、规格、型号、加工时间和加工要求。(只分析加工和检查工序)工艺程序图作用:①工艺程序图提供了生产系统全面的概况以及各构成部分(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研究人员在总体上发现问题和关键环节②工艺程序图完全按工艺顺序绘制,并标注了工时定额,是编制作业计划、供应计划、核算零件工艺成本以及控制外购件进货日期等的重要依据。组成:工艺程序图由表头、图形和统计三大部分组成。4.6流程程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