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凉山区粮食生产不容忽视——漭水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昌宁县农业局漭水农业技术推广站陈富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国家“温饱工程”的实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民自身投入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各级政府、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获得长足发展: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总产持续增长,解决了温凉山区千百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漭水镇为例,探索一条与温凉山区相适应的粮食发展之路。昌宁县漭水镇位于昌宁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辖9个村委会205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11平方公里,98%属山区。境内最高海拔2500米,最低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2009年末有农业人口2844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607元,人均占有耕地0.79亩,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由于区位优势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比重大,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的温凉山区。一、近年来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漭水镇农业正处在从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从自然低效农业向集约高效农业过渡的转型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面临着人多地少、环境脆弱、灾害频发、耕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种粮成本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多年生产实践表明,保护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扩大种粮面积、增加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的最根本措施。而保护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关键的又是政策支持与种粮成本两大因素。国家针对发展粮食采取的各项政策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成本。而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增强当地粮食市场竞争能力,进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温凉山区受耕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种粮成本本来就偏高,国家减少对山区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后,相对平原粮区,山区粮食生产成本就会更高,市场竞争能力也会更差。在此情况下,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使山区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二)耕地面积下降,有机肥料投入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下滑。近年来,漭水的实际耕地面积明显下降。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农村建房与集镇建设,三是自然水毁,四是农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土地荒芜。除面积明显减少外,农户偏施化肥,有机肥料投入少,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地力衰退,粮食增产对化肥依赖性越来越强,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也使山区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粮食种植面积下滑。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是提高粮食总产的决定性因素。但近年来由于耕地减少,加之农民种粮效益较低,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种植面积下滑较快。尤其是在粮食市场不好、粮价低迷,某种经济作物价高易效、种植经济效益较好时,粮食面积就会出现下滑局面。如近年来茶叶、泡核桃价格较高,就出现了用耕地种植茶叶、泡核桃,致使粮食种植面积下滑。面积下滑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年粮食产量与年生活,也对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由于粮食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养殖业发展,猪肉价格飞涨,既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影响了居民生活。(四)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粮食单产水平波动较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灌溉条件较差、旱灾极为频繁的山区,水利设施的健全与否更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的稳定与提高。在农村义务工取消以前,漭水镇在兴修水利、改田置地、增强抗灾能力等方面每年都做了大量工作。但近年来农村义务工逐步取消,加之农民种粮热情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对水利设施的维修与建设远不如以前。有的甚至水田水毁后也无人维修。这样就使山区农业抗灾能力有所下降,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一遇大灾年份单产就明显下滑。(五)科技投入不足,提高粮食单产难度加大。目前就漭水而言,提高粮食总产的根本途径,不是扩大粮食面积,而是努力提高单产。提高粮食单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由于近年来山区在肥料投入数量与质量上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山区依靠增加肥料投入提高单产的潜力目前也十分有限。在此情况下,最可行的措施就是提高种田的科技含量。但由于种粮效益比较低,绝大部分农村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农村真正务农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加之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信息渠道不畅,科技培训难度大,新技术推广速度慢,良种普及率不高,粮食生产多是粗放经营、望天收。这使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在山区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二、科学定位温凉山区粮食发展方向从温凉山区现实情况看,放松粮食生产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收入不高,买不起粮;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农民背不起;饲料粮不足,生产成本高,畜牧业发展不起;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优势杂粮资源开发不起;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农田水利建设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不起。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必须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为前提。因此,对山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十分必要。首先,粮食生产要保证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口粮食基本自给。从联合国粮农组织给粮食安全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测定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可以用人均占有量是否达到400公斤标准来衡量。但从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经济性和粮食生产储备能力三方面综合评价,漭水在粮食安全方面尚存在较大隐患。其次,要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用粮生产的需求。随着养殖业特别是家畜、家禽的迅猛发展,对饲用粮的需求必将急剧增加。第三,要把小杂粮列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内容。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某些营养指标比大米、小麦更有优势,许多小杂粮还含对人体有特殊食疗和保健作用的成份。另外,小杂粮也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如豆类作物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丰富,饲料报酬率高。目前,以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医药、酿造、饲料等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山区具有丰富的小杂粮资源和悠久的种植习惯,同时小杂粮对土壤要求不严,可以间作套种,不同其它作物争地。因此,小杂粮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进行产业化开发。三、理性把握温凉山区粮食发展对策在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又要满足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粮食生产与农业调整的关系,彻底走出调整就是调减粮食面积或者强调粮食生产就是否定过去调整成果的认识误区。在当前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情况下,也不能放弃了经过多年艰辛努力而取得的调整成果。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在提高复种水平、提高科技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一)以作物布局优化为目标,努力提高复种水平。就漭水镇而言,全镇有水田8248亩,旱地14356亩,原则上都要用于粮食生产,力争总产达到1280万公斤。但是,必须大力推广多元间作套种技术,实施主粮与杂粮、粮食与蔬菜、粮食与茶叶、核桃等高效间作套种。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顺利调整,从而达到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发展“双赢”的目标。(二)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努力提高科技投入水平。第一,要大力实施优质种子工程。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口粮的生产应该强调品质,以适应于城乡居民的饮食消费习惯;饲料用粮则要考虑符合动物的营养特点,树立人畜分粮的新观念,大力发展优质饲用玉米和牧草。结合漭水实际,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良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水稻可选用“昌粳8号”、“昌粳9号”“楚粳22号”、“楚粳24号”、等品种;包谷选择上以“海禾系列”、“北玉二号”为骨干品种,这几个品种无论从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还是品质上都受城乡居民的喜爱。只有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才能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良种要与良法相配套。要坚持无害化生产,严格农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同时,要加快地膜覆盖、保优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常规技术的推广普及。第三,要提升加工转化水平。要尽快改变目前粮食加工“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状况,要通过招商引资、适当给予资金支持等措施,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努力实现优质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进而带动小杂粮及饲用粮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如发达国家饲用玉米大都是在营养素含量和可消化性最好的灌浆期全株收割后,以青贮或半青贮方式用于喂养,其综合营养价值成倍高于籽粒形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饲养,可以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第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推广活力。要切实按照《农技推广法》要求,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与投入,健全完善信息传播系统、农资和农产品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保证农业推广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专项经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三)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保障水平。第一,要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耕地是构成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有限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要强化执法检查,整顿非法占、用地行为;要严格耕地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非建设性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占补平衡。第二,切实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一是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旱涝保收面积。要多途径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消除水利安全隐患,提高库、塘、坝、渠等水利配套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防汛工程,提高整体抗旱防涝能力,扩大旱涝保收面积。二是改造中低产田。温凉山区山多地少,土地瘠薄,中低产田比重大,严重制约着粮食单产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要积极争取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进行低产土壤改造,建立高产稳产农田。三是实施沃土工程。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重使用轻投入,大量单一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必须切实加强土壤养分跟踪监测,重视地力培养,广辟肥源,大力增施有机肥,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和旱地覆盖,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耕地整体质量,保护和提高农田的高产出率。第三,要切实提供政策保障。贯彻农业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利益;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良种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服务“三农”,为粮食生产及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