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播客建构与媒介素养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1-“博客”建构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作者:李永健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邮箱:liyongjian@263.net李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本科生“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2-“博客”建构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博客”的传播特点以及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参考美国的“LookSharp”项目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要求,提出了运用“博客”,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首先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的媒介素养学习,要培养他们如何共享人类集体的智慧成果;第二要把课堂、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学习恰当地结合起来;第三技术、手段是途经,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一新型媒介的个人建构过程,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博客”建构主义Abstract:Thepapercombinetheblogcommunicationcharacteristicwithteenagerscognitivepsychology,ReferstoUSLookSharptheprojecttotheyoungpeoplemediumliteracyrequest,weproposedthemethodandthestrategyutilizationtheblogtocarriesoutmedialiteracyeducationinourcountry:Firstundertherespectpremise,weshouldguidethemmedialiteracystudy,trainthemhowtosharethehumancollectivethewisdomachievement;Secondwemustappropriatelyunifiestheclassroom,theschoolstudyandthesocietystudies;Thethird,weshouldknowthattechnologyandmethodareaway,thefinalgoalismustletthestudentthroughpersonallyconstructionprocesstohisnewmedium,torealizemedialiteracyeducationgoal.Keywords:medialiteracyblogconstructivism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博客”在国内的勃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播客”与教育有关的有“学生博客”与“教师博客”、“教育博客”等等,“博客”研究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博客”研究主要关注“博客”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盈利模式等,而将“博客”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这方面尝试很少,虽然“博“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3-客”诞生的物质基础是互连网技术,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新媒体,因为它是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这里我们使用博客这个术语主要就是指的新型的媒介形式,而这种新型的媒介的核心特征有时间性、个人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第一、时间性主要体现在排列顺序和更新速度上。第二、个人性指博客的作者是一种个人性的行为,个人性的视角,个人性的思想,个人性的爱好和兴趣。第三、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博客的利他主义,博客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信息用超链接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信息共享最大化。博客作为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体,强调和关注的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自己在互联网上看见的精彩的内容,并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体现了利他的共享精神。第四、互动性来源于博客与读者间的交流,博客的作者是博客网站的核心,而围绕着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是关键。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有着自己一些很鲜明的特征,与传统媒介也有这样那样的区别。所以要正确地使用博客,这里面也有一个博客素养的培养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媒介素养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步规范化发展,而且扩散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时期,我国引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尽管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媒介素养”的内涵基本包括了认识、参与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包含了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近年来的媒介素养教育,重点集中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分析、判断力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如何结合具体的媒介特点、以及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利用媒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这也许是未来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探索如何发挥“播客”这种新型的媒介形式的特点将它运用在媒介素养的教育上,为媒介素养教育探索一种新途径。二、运用“博客”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优势青少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群体之一,而青少年群体中,根据年龄、地域等划分的各亚群体,由于其认知、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其媒体接触行为的差异等,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不同亚群体的不同特点出发,从其接触媒体的特点出发,结合、利用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资源,施行有“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4-针对性的教育。因而,本文从青少年群体中选取了城市初中生这一青少年亚群体,结合城市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以及“博客”的传播特点,初步探讨如何利用“博客”,对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划分,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即学龄中期(11-15岁)的阶段。①城市的初中生,在生理、心理、认知的发展上都处于一个过渡阶段,由不成熟渐渐进入成熟、由依赖渐渐步入独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1-16岁),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②与前一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相比,他们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逆反心理较强。因而,对于城市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适应其认知发展水平,不宜采取过多的命令式的、强制性的方式,而应为他们的认知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定的空间,适当的让渡学习主动权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更强调认知发展的社会性。他认为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周围人群的帮助,他们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对于城市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是有重要意义的。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不仅传播情绪,而且还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博客”是以频繁更新、个性化、共享性、互动性为主要特性,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一种网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极其简易便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是以超链接和原创为主要方式,由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等构建的网络世界。每一个博客作为单个的个体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创作和传播,然而,他们的单个个体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整体构成一个开放的“知识共同体”。③博客这种媒介环境为学习者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提供了方便。一方面,“博客”的文本是开放的文本。在“博客”传播中,传者可以提供自己原创的文本或超链接的文本,而受者对传者传播的信息“解码”,其“话语权”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表评论或留言表现出来,此外,受者也可以通过“链接”,将“话语权”体①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P27②同上,P33③吴英劼:《博客传播模式探究》,《当代传播》,2004年第6期“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5-现在自己的“博客”上。传者和受者的“博客”之间的相互链接,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在变化之中的,传者可以扮演受者的角色,受者也可以扮演传者的角色。每个“博客”的使用者,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在通过“博客”传播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平等的。城市的初中生不再只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可以充分的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他们也有成为传授者的可能性,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加之是通过网络传播,“老师不在场”也减小了其学习时的心理压力,为城市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自主性强、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博客”被称为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相比传统媒体包括网络媒体而言,“把关人”在“博客”传播中的角色不是那么突出,“博客”的信息在传播中,过滤、噪声对其影响较小,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加之“博客”作为个人网络空间,“博客”主人可以维护讨论话题的纯粹性,使话题的讨论集中而深入,提升话题的思辨性。使“博客”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更高效的开展。利用“博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发挥“博客”传播能对话题进行集中、深入讨论的特点,使城市初中生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自己的批判能力、思辨能力、认知能力,进而影响其媒介接触行为,更好的理解媒介,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被视为当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④近年来,媒介素养的教育方法发生了很多转变,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对35个国家所作的调查,在国际范围内,媒介素养的教育方法已由过去的“免疫接种”(inoculation)为主的模式,转向了以“赋权”(empowerment)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批判意识”“民主参与”和“媒介快感”三个核心理念。网络传播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博客”的勃兴,又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契机。城市初中生通过在“博客”上与“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其他的同龄人交流、讨论、共享信息,实现自己对媒体认识、理解、运用的新经验与改造、重组后的旧经验的整合,提升现有的“媒介素养”,完成新的“媒介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三、运用“博客”对城市初中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建议④李永健,《新闻与传播心理教程》(内部讲义),P55“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年12月7-9日-6-“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受众对媒介的认识、理解、利用的综合能力。脱离具体的媒介环境,仅在课堂上、黑板上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结合不同的媒介特点,结合具体的媒介环境开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6600万初中学生(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中,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初中生的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6,并且,城镇的初中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我国平均9.4%的水平。而全国小学升学率在98%以上,在未来一段时间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