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差距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战后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表5-2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美国0.560.51英国0.810.76加拿大0.950.82日本0.510.39德国0.750.72意大利0.730.69法国0.770.80全部工业化国家0.700.70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解释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模式,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技术差距原理率先给出了解释。该原理认为,大量发生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的。技术差距的概念产生于发达国家的新技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向其他国家传播,就产生了技术差距。两种形式:一是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时,技术差距表现为比较优势的差距)另一种是技术进步创造出了新产品。(此时,技术差距表现为新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出口,这个时间段称为“模仿差距”。)“模仿差距”由“反应差距”(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开始模仿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和“掌握差距”(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水平所需的时间)组成。需求差距:一种新产品从出现到被外国消费者接受的这段时间的间隔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由于对专利和商标的保护,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得技术创新国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居于垄断地位,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等于新产品技术成熟并且被进口国的生产者获取后,他们就会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模仿生产并出口该产品,甚至出口到技术先进的发明国。与此同时,最早的技术发明国也许已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用了更新的工艺和技术。于是新一轮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图2-3T0~T1为需求滞后阶段,B国对A国的新产品没有需求。从T1开始,B国开始模仿A国的消费对新产品有了需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A国的出口量、B国的进口量不断扩大。由于新技术通过各国途径扩散到B国,达到T2,B国掌握新技术开始模仿生产新产品,反应差距阶段结束,掌握差距阶段开始。此时,A国的出口达到最大。过了T2,B国生产规模扩大,A国出口量下降到达T3,B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新产品成本下降,开始出口。至此,技术差距消失,掌握差距和模仿差距阶段结束。可见,A、B两国贸易发生于T1~T3,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Ⅲ)产品生命周期说:(图2-3,2-4,2-5)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前提1、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有限制的2、生产函数是变化的,有规模经济3、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素密集度不同4、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需求和消费结构是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论1、新产品导入期:一般是最发达的工业国;新产品初入市场,其需求价格弹性较低,收入弹性高,所以只有少数工业国进口。此时产品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2、产品成长期此时,产品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减少,资本投入增加,即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此时,厂商开始寻求国外市场,同时寻找国外生产基地。3、产品标准化时期此时,非熟练劳动投入大幅度增加。产品由技术竞争转为价格竞争理论核心: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核心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将发生变化由于各个国家在各种投入上的不同,决定了基于技术动态变化的各国间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因而决定了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形态特征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发明创新阶段,产品新颖,除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技术知之不多。此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第五阶段: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动态的理解: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具体情况可以用下图表示:图2-4图2-5案例:收音机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真空管收音机刚在美国发明时,其市场前景并不确定,它并没有吸引许多顾客,生产规模也较小,价格非常昂贵并且具有手工艺的特点,因而需要大量技术性工人,经过最初错了又试的阶段之后,收音机成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成功产品,随着电台网的扩张以及收音机的有用性对消费者越来越明显,对收音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不久收音机成为出口商品,收音机成为非常成功的一种商品,二战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普及,日本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扩大生产,使得日本占领了这一市场的很大一个份额,美国收音机研制开发了半导体收音机,并在几年内成功地与仍在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日本厂商进行竞争,后来日本又学会了半导体技术并利用劳动力优势挤占美国市场份额,美国厂商又研制开发小型半导体技术,使美国又获得技术优势,但是这个技术最终再次为日本学去,日本再次控制收音机的世界市场。现在,日本成为这一领域的创新者,用最新的技术生产收音机,用比较过时技术生产的收音机已转移到亚洲其他工资较低的国家,但工厂常常由日本厂商所拥有。摘自《国际贸易教程》尹翔硕理论评价1、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动态变化导入期(知识、技术密集型)-----成长期(资本密集型)-----成熟期(劳动密集型)2、指出了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新产品阶段(比较优势在发达国家)---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占有比较优势)3、分析了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以美国和日本的不同品种耐用消费品为例。战后国际贸易理论(Ⅳ)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的含义产业内贸易的条件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基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按此理论,国际贸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业间贸易;另一类是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指按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指一国对同一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即所谓“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产业间贸易的不同)1、贸易的对象是同类产品2、同类产品的流向具有双向性3、贸易的产品在消费上具有替代性,在生产上具有生产要素投入的类似性同类产品的进出口不是因为缺乏生产能力或成本上的劣势,而是出于其他原因(差别产品、规模经济)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ialtrade,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1XMIITXM表5-1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工业化国家197019871999发展中国家197019871999美国55.161.081.1印度22.337.088.0日本32.828.062.3巴西19.145.578.8德国59.766.485.4墨西哥29.754.697.3法国78.183.897.7土耳其16.536.382.2英国64.380.091.9泰国5.230.294.8意大利61.063.386.0韩国19.442.273.3加拿大62.471.692.8阿根廷22.136.448.7西班牙41.267.486.7新加坡44.271.896.8平均56.865.385.5平均22.344.382.5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二、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1.相同产品的同产业贸易一种解释认为这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另一种解释是把这种情形称为“间隙性贸易(periodictrade),由季节性因素和需求条件变化所引起。2.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可以分成能相互替代使用的和生产投入相似的两类分别进行统计:能完全替代但生产投入很不同的产品,如木制和钢制家具,可用H-O的资源优势来解释;投入相同的完全能替代的产品,H-O理论无法解释。只能取消不变成本的假定,用规模经济效益这一因素来解释,即以一种差别产品的同一品种持续生产的时间长度(lengthofrun)来解释。3.同质产品同产业贸易的原因出现同质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包括前述所提及的原因):(1)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原因。(2)政府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使得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此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获得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就造成了同质产品贸易。(3)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季节性造成的同质产品贸易。(4)统计上的原因。其中,第一种情况是转口贸易,这时同种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同质产品贸易。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在统计口径上大多将同种产品的成品与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归入同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部贸易分为两种:1)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即异质最终产品的国际交换。这种贸易反映了买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2)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即同类产品在产品档次上的差异。反映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别,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受收入高低的约束。各家厂商在同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要能够提供异质性产品,只要这种异质性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特定的消费愿望,这种异质性便具有某种垄断性质;生产者在产品生产方面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使其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特定的优势;同种产品的生产者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具有垄断地位的异质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