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特征1、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民族不断融合;3、大发展:分裂---统一;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发展。B.C.221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C.1046B.C.770B.C.256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B.C.475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特征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齐秦燕楚晋宋吴越(2)生产力发展导致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背景(1)王室衰微(3)策略: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由天子出”3、过程2、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兼并战争齐桓首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①前期:②中期:③后期:⑴原因:⑵标志:葵丘会盟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卧薪尝胆”③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①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②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4、作用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①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⑴三家分晋BC403年⑵田氏代齐赵魏韩②标志战国七雄:齐魏韩燕赵楚秦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3、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二、是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三、是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2、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4、兼并战争的史实早期:封建兼并战争后期:封建统一战争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秦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齐魏:1、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四、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一)概况:东胡匈奴肃慎羌乌孙巴蜀越族2、民族分布情况3、形成四个民族融合中心(二)融合的途径:1、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传入匈奴;2、战争将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三)意义: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东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BC475年~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课后小结:BC7世纪后BC4世纪中BC260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①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②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③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④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启示:①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③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大国崛起D诸侯野心大3、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BDC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华夏文化的扩大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CA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城濮之战②马陵之战③桂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②①④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BA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相应标号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四、齐桓公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三、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实现国富兵强。二、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一、齐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是基础善于用人改革是根本原因正确的策略葵丘会盟(BC651年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晋文公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退避三舍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城濮之战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江苏苏州浙江绍兴卧薪尝胆春秋后期问鼎中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伍子胥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ě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王政2年,攻卷,斩首3万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