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高二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刊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对梭伦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有①梭伦是雅典城邦的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政治改革的;②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③梭伦改革是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开辟了道路;④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3.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D.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4.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周实先生的《刀俎》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酷刑的系列小说集,其中《轘》中的主人公正是推行“车裂”这种酷刑而最终自己也被车裂而死的改革家商鞅。这一悲剧无法说明A.商鞅以严厉的刑罚保证变法的实施B.改革往往需要改革者付出巨大的牺牲C.商鞅的改革最终遭到了失败D.专制制度下的人权缺乏任何保障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7.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截然相反”的方面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8.“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A.汉族以此表示抗议B.各族人民互相学习C.民族融合D.游牧文明成果传到了平原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③整肃了官僚机构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10.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1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3.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4.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历史试题第2页共4页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15.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唯一的信仰依据③简化仪式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个相当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请进来”和“送出去”。单就教材叙述来看,其中“请进来”的人中包括①政治高参②经济能人③军事顾问④教育专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7.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咨议会没有实权B.维护专制集权[来源:学科网ZXXK]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D.改革了政治机构18.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19.右图是俄国1861年改革后的土地状况,图中所示卖给农民的那部分土地其所有制的形式是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民土地所有制C.沙皇政府国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20.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21.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22.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2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③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25.“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康有为的这段话表明他A.主张改革要向欧美学习B.认为中国改革要历时百年C.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D.对日本经验极端迷信历史试题第3页共4页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材料二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等级等级名称财产资格分享的政治权利第一等级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可以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骑士级年收入达300麦斗可以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双牛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可以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日佣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材料三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有何特点与作用?(3)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〇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历史试题第4页共4页(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马丁·路德传》材料二: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篇》(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马丁·路德“我不能也不会收回”的主张有哪些?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资产阶级以往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为什么“常有这种宗教色彩”?29.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