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认为:“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法国罗丹则说:“艺术也是趣味。”可见,生活包括文学艺术,离不开趣味。论趣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2、能自行分析文章的结构及主旨;3、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4、重点把握其散文语言的幽默性。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福建龙溪人,著名幽默大师。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可谓是林语堂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幽默大师”的笑话有一次有位著名学者,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他虽然喜爱演讲,但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于是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去吃它了。接触作者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了一番。那只虎也灰溜溜地逃走了。皇帝目睹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说罢就坐下了。哗,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得一个满堂彩!校长却弄得啼笑皆非。接触作者林语堂“有话就说,说完就走”1936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这个书展是由《纽约时报》和“全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主办者安排了一个作家演讲的项目,林语堂也在被请之列。当时,他的《吾国吾民》等书正高居畅销书榜首,他的名字正风靡美国读书界。美国读者正欲一睹他的风采。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以风趣幽默、机智俏皮的口吻纵谈了他的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的写作经验。那天,他一反他在欧美大众场合着西装的习惯,打扮得像在国内一样,不像美国读者预先期望的那样留一把大胡子、长一颗大脑袋,也足以表现出东方民族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热心的听众被他娴熟的英语、雄辩的口才以及俏皮的演讲所折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听得正入神,他却卖了一个关子,收住语气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说完,他拾起了他的烟斗,挥了挥他的长袖,飘然而去。接触作者接触作者第一堂课的“长生果”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他还没有来,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里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采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或是与林氏毫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诚然幽默可喜,不愧为是中国的“幽默大师”。接触作者林语堂介绍: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林语堂介绍:1924-1930年,周作人和鲁迅编辑《语丝》,林语堂自《语丝》创刊不久即加入进这个团体,是《语丝》的重要作者,他和鲁迅都属于语丝派,二人是亲密的朋友。此时,他们立场观点一致,相互声援,与现代评论派和段祺瑞政府作斗争,积极进行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批判。1932年林语堂主办了一份当时颇受欢迎的刊物《论语》(半月刊)。在创刊号上,林语堂宣称“论语发刊以提倡幽默为目标”,把“幽默”视为办该刊的宗旨,并在多篇文章中倡导闲适笔调,他和鲁迅的分歧渐渐变得突出,鲁迅和左翼文坛开始对他不满并展开了批评。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34年《我的话·杂说》有五则对联: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邻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四十不惑之年所作。林语堂介绍: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1、船舶2、扈从3、胼胝4、癖嗜5、掮客bó大船hù随从piánzhī趼(jiǎn)子pǐshì癖好,嗜好qián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也常喻指投机者。积累基础知识摩顶放踵:熙熙攘攘:鞠躬尽瘁:利禄熏心:适可而止:一尘不染: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钱财和爵禄迷住了心窍。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超凡入圣:穷理至尽:蒙昧无知:索然寡味:灵机一动:与君一夕话:灵犀一点通:举一反三:废寝忘餐:超出凡人,达到圣人境界。指人的造诣深。穷尽天下一切道理。反:推论。比喻做事懂得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其余。形容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蒙昧:没有文化知识,落后愚昧。形容没有文化知识,不明事理。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灵机:灵动的心机。指突然想出主意或办法来。和对方一晚上的谈话,胜过自己读十年的书。灵犀:有灵性的犀牛。相传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喻指彼此心领神会,心意相通。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做事专心致志。整体把握1、标题是“论趣”在作者看来,“趣”是什么?“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好奇心就是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整体把握2、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明确:第4段才提到“趣”。3、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利、色、权的看法。——理结构总结:根据以下结构划分提示,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7自然段)由乾隆游江南的故事诙谐地道出人生一切活动动机在于名、利、色、权。从各个方面谈“趣”。整体把握2、以此为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扑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个人笔调”。探究赏析1、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色权”呢?有什么作用?——前三个自然段似与“趣”无关,其实并非闲笔,而是由“趣事”引入引论,与下文的论趣构成对比,突出“四事”(名、利、色、权)的强目的性和“趣”的随性而发。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快事”。这种人生境界更加纯粹而快乐。2、课后第一题讨论合作完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明确:1)求知上要有“趣”2)启发心智上要知“趣”3)教育读书上能知“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相通。兴趣决定了态度,态度决定了结果,结果决定了价值。古今中外,因兴趣火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袁隆平就是因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同学参观农场,农场里满地的红花绿果使他极为兴奋,对农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考取了西南农学院,成为一名农学家。只有“趣”,才能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推动前行的脚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份趣,那份不染尘埃、源于真实的向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人生轻盈却厚重的价值。★趣与学问: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这趣有多方面内涵,“人有人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有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名利色权是缚在人身上的茧,厚厚的一层,迷离了清澈的眼神,束缚了自由的思想。尽管看上去丰腴肥美,却终究难逃作茧自缚的命运。林语堂笔下的趣是绿色的,是在拂去了喧嚣与尘埃之后最纯粹的心灵之色,是充满激情却永远不会疲惫的灵魂之色,是强烈却含蓄、疯狂却儒雅、充满行动力却始终温和恬淡的自然之色。只有在趣的支持下,我们才能真正为生命而奔走,为旁人不屑的琐事而快乐,为心中的那一片温热而燃烧自己。“痴人、趣人”定是中了世间最幸福的毒,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趣与心知: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趣与教育: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徐志摩的例子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灵犀一点通……就顿然妙悟”,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但启迪灵性的确应成为教育的目标,当你对某一事物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时,便会发觉其万分有趣,此后便会对其爱不释手、加紧钻研,极有可能成就很深的造诣。教育,重于思悟而不是受考试分数的机械教育。或许,科科满分的才华远不如墨香满林的意境能衡量一个人的智慧。教育,当用灵气代替机械,用快乐代替苦楚。★趣与读书: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真正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练,也不知什么叫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只要有了读书的乐趣,时间和地点就不成问题了,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校内校外、世间上有没有学校,他都会读书。一个人如果不爱好读书,那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所以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必是享受过读书的乐趣的,那些读书论钟点的人,必定永不成器。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探究品味3、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