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发意义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3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4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5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系统自然观的特征:1、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2、复杂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3、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内在尺度。4、广义性。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内容:自然界可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由人类通过科学设想、推测、感知、观测的自然物等构成的整体;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是人化自然界系统演化的高级产物。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是人类使用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通过“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创造出来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的生成始于人和自然界的分化,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规律,因技术创新和通过批量生产技术促使人工自然界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强调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人工自然观特征:主体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属人的本质,强调了人在创造人工自然界过程中体现出的本质力量,凸显了人和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能动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揭示了人类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所具有的消极地顺从自然界的受动性等特征,强调了他们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价值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承认天然自然界对人工自然界的价值贡献,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而且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力图从忽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而只追求人类自身价值,转向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并重。生态自然观内容: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无机有机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其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特征: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它强调人类是整个生态自然界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而纠正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出现的偏激观念和行为,端正了人类及其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共性,有助于揭示人与其它生物生态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事实,从而论证了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正当性。启发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完)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发展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第一,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无论其起源还是发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第四,文化是技术发展的张力技术风土决定着不同的文化会阻碍或促进技术的发展,营造创新文化的社会氛围,是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完)科学的社会作用(1)科学是革命的力量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2)科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成了劳动的对立物,成为协助资本压制工人的手段。“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劳动的剥削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资本招募科学为自己服务,从而不断地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技术的社会功能(1)技术是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表现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请结合当前有关技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学诚信的认识?(完)科学伦理科学伦理是科技人员普遍遵循的评价与判定善恶的最基本标准,是约束科技工作者科研行为的具体原则,是从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俗称的基本道德律令。怎么做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停止研究活动。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后学。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和批判。科研人员应该无私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加强科学伦理的社会价值首先,加强科学伦理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那些高新技术有可能引发的后果,更应该从伦理的角度加以规范。比如基因技术,核技术等。其次,在目前学时腐败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科学伦理教育无疑会大大扭转这一不良风气。科学伦理具有协调科研人员之间,科研人员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功能。科学研究在当今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利益属性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科研活动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启示现代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和科学实验的复杂性加大了发现造假的难度学术压力大和自身学术道德滑坡是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部分导师的失职是催生研究生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良的学术环境是导致学生造假的外部因素如何预防学生学术造假:——加强学术作风建设,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科技伦理和学术伦理的道德意识;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严格的导师负责制。5、请结合自己专业的性质,谈谈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人的科技工作者(完)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科学家的基本职责。(1)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