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毁誉不一的钱谦益刘丽中国历史上,皇帝亲自出马多次痛骂一个已逝去的文人,并且极尽刻薄之语,这样的事情恐怕不多,而乾隆可能是其中不多的一个。乾隆曾亲自题诗痛骂此人,诗曰: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失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瓮酒,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乾隆诗里所骂的人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钱谦益。这首诗写于乾隆三十五年。早在前一年,乾隆就谕曰:“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降,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乾隆的这个批评可说是恶毒之极,不仅从道德上把钱谦益钉上耻辱柱,甚至涉及到人身攻击,多少有失帝王体统。此后乾隆对钱谦益不依不饶,在四十二年又诏曰:“钱谦益反侧卑鄙,应入国史贰臣传,尤应据史事直书,以示传信”。同年又谕示《四库全书》馆:“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仕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则又遁迹缁流,均不能死节,靦颜苛活……”。乾隆四十三年又不厌其烦地再次上谕:“钱谦益素行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失归命,乃取于诗文阴行诋毁,是为进退无据,非复人类,列于《贰臣传》乙编,合于春秋之义。”乾隆以一帝王之尊,多次在各种场合对钱谦益进行斥责、谩骂,表现出了对钱谦益的极度仇恨,那么,钱谦益又是怎样惹得他如此愤怒呢?从乾隆的以上的几段话来年,似乎主要是对钱谦益身仕两朝行为的痛恨,但在明清易代之际,身仕两朝者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当时明朝地位比钱谦益高、名望比钱谦益著的也不乏其人,为什么只有钱氏一人让他如此深恶痛绝?让我们看看钱谦益其人一生行迹,大约可以有个答案。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钱谦益做为主考典试浙江,参与修《神家实录》。后受魏忠贤罗织东林党案牵连,削籍归里,从此放废林下。崇祯朝被起用,又因与温体仁争相位失败而被重新革职,此后一直在家闲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明朝政权宣告瓦解。同年5月,马士英、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立崇祯的堂兄朱由崧继位,国号“弘光”,史称南明,钱谦益参加了这次迎立活动,并依附马士英、阮大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5月间,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弘光帝外逃,钱谦益率百官迎降。顺治三年正月,清廷授钱谦益礼部侍郎之职,管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钱谦益就任不足半年,于同年六月以疾告归。综观钱谦益的一生,仕途三起三落,旋进旋退,不得志的日子居多。他“始厄于党祸,再厄于阁訢,三厄于刊章”。他从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走入仕途,直到顺治二年弘光政权灭亡,在前后长达三十五年的时间内,在明朝的全部任职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六年,其余时间皆放废林下,而钱氏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的人,这种政治上折磨对他不可谓不深。钱谦益在清为官的时间则更为短暂,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而正是这短暂的仕清经历,使钱谦益成了为世所诟的“两截人”、“贰臣”,也是乾隆帝痛骂他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民间,关于钱谦益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2在明末,政治上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学术上是“四海宗盟”的文坛盟主。依传统的节义观念,明亡,钱谦益应该殉国,或者当个遗民,但是他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在清军占领南京后,选择了主动迎降的方式,这种行为让他受到时人的不齿。假说其如夫人柳如在多铎兵临城下时,曾建议与钱谦益投湖自尽,但钱谦益推说水凉不肯实行,不知这个传说是否属实,但可以见出时人对钱谦益的态度。弘光逃走后,钱谦益率文武百官出城跪迎多铎入城,并拱手奉上为弘光帝选美的江南佳丽,得到了清廷的任用。但令人不解的是,钱谦益入清不久,即告退林下,时人多以为其未遂官志,因为南明时钱谦益已为尚书,而入清仅仅是个侍郎,官职比在明时要低一级;还有人猜测说是因为钱谦益想修明史,没有如愿。尽管只做了几个月清朝的官,但贰臣的骂名是背定了,一些对钱谦益怀有成见的士人对此事加以渲染,如当时流传着托名为陈子龙的《题虎丘石上》诗:“入洛纷纷兴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黑头早已羞江总,青史何曾用蔡邕。昔去幸宽沉白马,今来应悔卖卢龙。最怜攀折章台柳,憔悴西风问阿侬。”从这首诗的轻浮、刻薄的口气来看,应该不是陈子龙所作,但陈子龙的门人王沄倒是确实写过与此格调相似的诗作,其诗如下:“早见降幡出九关,皤然宗伯领朝班。白门杨柳犹堪折,秃发偏宜对绿鬟”(虞山柳枝词))。此诗讽刺挖苦钱谦益年纪老大了还剃发降清,但是又未得重用,只好告退还乡,每天只能光着头皮与柳如是面对,语气非常的刻薄。乾隆朝的管世铭在《韫山堂诗集·论近人诗绝句》中对钱谦益其人也进行了否定,但态度温和许多。他在论述与钱谦益文名、出处均相同的清初另一著名诗人吴伟业时,曾说“白衣不放铁崖还,斑管题诗泪渍颜。失路几人能自讼?莫将娄水并虞山。”诗中“娄水”即吴伟业,“虞山”就是钱谦益。管世铭谅解了与钱谦益同样负有盛名的吴伟业降清的行为,对钱谦益却不宽恕,并且认为两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钱氏这个复杂的人物独特之处在于,否定他的人把他贬得一无是处,而肯定他的人把他抬到空前绝后。如清初的程先贞就高度称赞钱谦益的人品学问:“五十年间众所称,斯文未丧赖先生。抒忠只为怀来热,好辩还因鉴别精”。程先贞认为钱谦益不只对当时文风有振衰除弊之功,而且诗歌内容多是抒发忠义,慷慨激昂。与程先贞观点相同的是钱谦益同时代的著名遗民学者黄宗羲。黄宗羲是钱谦益晚年的读书伴侣,相交甚密,可以说对钱晚年的思想与行为是非常了解的。黄宗羲在悼念钱谦益的《八哀诗·钱宗伯牧斋》写到:“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未与后人传。平生知己知谁是,能不为公一泫然。”在这首诗中,黄宗羲肯定了钱谦益重要的文学地位,同情他坎坷不平的遭遇,理解他在孤独、落寞中欲以诗歌明心言志的苦心,并感叹他的“心期”无人理解。这里,黄宗羲显然是以钱谦益的平生知己而自居的。这一点也得到晚清学者章太炎的认同。章太炎说钱谦益晚年诗文:“悲中夏之沉沦,与犬羊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也是说钱谦益在明清鼎革的沧桑变迁后,苦心忍志,伤感中华文化的沉沦,所以诗歌中多有哀音。现在我们再回到到黄宗羲所说钱谦益的“心期”上面,那么,钱谦益的“心期”究竟是什么呢?从他的诗文中及行事中可知,这就是他对降清一节的无限悔恨及内心深处对明朝故国的强烈思念,并将精神上的苦痛、悔恨化为实在的行动。顺治四年,钱谦益曾因涉嫌与山东抗清义军有联系而被捕入狱,后经柳如是斡旋,被3释回。顺治五年,钱谦益再次被捕入狱。这次事件的起因是江阴黄毓祺案。黄毓祺为江阴贡生,顺治四年起兵海上,但不幸于次年(戊子年)被捕,并被查出与钱谦益暗通来往。这样,钱谦益再次卷入复明案,且难逃干系。此时,钱谦益在狱中写下以下雄壮的诗句来表明其心态:“枪口刀尖取次过,锒铛其奈白头何!壮心不分残年少,悲气从来秋士多。帝欲屠龙愁及我,人思画虎笑由他。端居每作中流想,坐看冲风起九何。”(《见盛集陶次他字韵重和五首》其一)。从此诗中,可以看出,钱谦益确实曾参予、支持了黄氏的事情,并且毫无后悔之意。据钱氏另一首诗中隐晦透露出,他曾倾家资助黄氏抗清武装,即所谓的“五百罗汉”之说。在黄氏案中,由于柳如是尽力斡旋及江南总督马国柱的有意袒护,钱谦益最终得以全身出狱。通过这两次事件,江南的遗民开始逐渐接受钱谦益了,许多著名的遗民都与他有过来往,其中较为密切有林古度、盛集陶等人,他们甚至把他视为遗民中的一员了。所以钱谦益在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曾以欣慰的语气写到:“颂系金陵忆判年,乳山道士日周旋,过从漫指龙门在,束缚真愁虎穴连。桃叶春流亡国恨,槐花秋踏故宫烟。于今敢下新亭泪,且为交游一惘然。除了遗民与钱谦益的诸多交往外,还有当时的抗清义士也多与钱谦益有来往。钱谦益与反清的重要人物郑成功来往密切,郑成功曾对钱谦益执弟子礼。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水军向清军发起进攻,并约张煌言大举北上,以图牵制。钱谦益积极接应水军入江,于是就有了震动东南半壁的北伐之役。水师抵崇明,破瓜洲、镇江,节节胜利,中兴在望。郑成功在途中曾慷慨赋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钱谦益当时欣喜万分,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试看他当时闻讯写下的《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之二》:“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金银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诗风酣畅淋漓,气魄雄伟,就可以想象诗人当时满怀胜利的喜悦心情。钱谦益与反清政权的另一重要人物瞿式耜的关系也非同一般,瞿式耜也是钱谦益的弟子。1646年冬,驻守两广的瞿式耜等人拥立永明王朱由榔在梧州监国称帝,建元永历,不久移居肇庆(今广东省高要县)。这个政权在西南存在了十五年之久。期间,钱谦益与瞿式耜多次书信来住,都是为永历政权出谋划策。后来瞿式耜兵败被俘,清廷劝降不成后杀害了瞿式耜。瞿式耜在就刑前所赋的绝命诗中,有“到头期不负门墙”之句,以证明自己没有辜负钱谦益的教诲。1662年初,即康熙元年,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南明最后一个抵抗力量——永历王朝军队被清军击败,永历帝朱由榔逃到缅甸被俘,并被吴三桂杀害,明朝从此彻底宣告灭亡。钱谦益闻听此讯,悲痛欲绝,写下如下诗句:“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依银轮哭桂花。”(《后秋兴之三》)。当时永历政权的主要根据地在西南地区,地理上距离中原地区比较远,但是就这么一个荒凉,偏远的地方从此也不再属于“中华”了。这等景况使钱谦益倍感伤心,想到如今自己想学屈原那样投水自尽都找不到地方,更别说泛舟海上去做个避世的隐士了,因为“普天之下,莫非清土”,真是求生不能,欲死不得。诗的最后是悼思、追念桂王之死。“桂花”即指桂王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原为桂王。诗中所抒发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情,铜驼之感,无不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说到钱谦益,就不能不提到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女人,也是影响他至深的一人——柳4如是。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一说原姓柳),字靡芜,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中有“如是我闻”之语而号“我闻居士”。柳如是才色双全,是明末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曾与著名的抗清义士陈子龙有过一段恋情,后因不被陈家所认可,两人断绝了关系。柳如是又与云间派的才子宋征舆有过感情纠葛,后因种种原因分手。与宋征舆分手后,柳如是曾立誓,非天下名士不嫁。明崇祯十三年冬天,柳如是着儒生衣冠来到了常熟,在“半野堂”拜见钱谦益,并自陈愿嫁钱的心愿。钱谦益当时已是花甲之年,而柳如是才二十多岁,正当青春,此言令钱谦益欣喜若狂,遂以匹嫡之礼迎之。当时钱的正室陈夫人尚在,再加柳如是的风尘身份,此事受到当地士绅的极大非议。所以,在钱谦益迎娶柳如是的婚船上被掷满了瓦砾石块,而钱谦益却不以为然,还悠闲地赋《催妆诗》。婚后,两人志同道合,恩爱甚笃,钱谦益还称柳如是为“柳学士”。顺治二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挥师南下,逼近南京,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湖自尽,钱以湖水太寒冷为借口推托。后来钱谦益的两次被捕入狱,都是柳如是奔走各方,才得以脱身。钱谦益因此多次写诗文称赞柳如是,其后来的反清复明行为,很难说不与柳如是的影响有关。柳如是为了支持钱谦益的反清活动,曾变卖自己的首饰,这点在钱谦益的诗歌中都有隐晦的说明,陈恪寅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中也有考证。钱氏一生,投降清朝而又眷念故国,屈事清朝而又支持反清,他的反清行为及诗作,有人说他伪饰作秀,有人说他是真心泣血,真是一言难尽的钱谦益!作者简介:刘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通讯地址: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邮编:571158联系方式:手机15289743269邮箱:hcycschf@126.com
本文标题:毁誉不一的钱谦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