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1新农村建设(一)一、新农村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第一届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章程。在这一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和目标,也是当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部重要法规。到I96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二次会议讨论时,再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后,党的很多涉及农村工作的文件都多次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那时提出的主要还是表达一种愿望和方向,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列入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直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原因从农业结构调整到农民增收,再到如今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符合逻辑递进关系的政策形成过程。从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了。从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现在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问题。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真正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一定要解决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问题,否则中国只能是一个虚拟的潜在大市场,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二是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而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所能享受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如教育、卫生、文化等与城市差距更大,这些差距甚至超过了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仅仅是经济问题,但超越了合理的范围,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由此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城乡发展不和谐,我们在前进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激烈的矛盾。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质就是在“和”字下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契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恰逢其时,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这与过去要以农业发展来支持工业已经大不一样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可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具备了逐步解决农村问题的现实条件。一方面,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反哺农业的基础。经过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财政投入农业的比例过低,2004年财政支农资金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2.6%。如果扣除农村税费改革支付、粮棉储备支出等,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还不到10%,而发达国家农业支持已经占到农业产值的30%~70%。新农村建设(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2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三农”问题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农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1.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通过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提高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3.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大力做好以下诸多方面的工作: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扶持,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执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分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促进农民持续増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3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主题,为此要: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我国在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农养工”政策,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税收、金融等渠道从农业过度抽取剩余,造成农业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在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不断提高的人均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不得不采取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过度垦植、毁林开荒、大量抽取地下水,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大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出现中等以上灾害的频率为12.5%,60年代为42.9%,70年代为60%,80年代为70%,90年代为100%。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50年代的16.7%上升到90年代的32%。平均每年有0.4亿公顷作物和2亿多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2000亿元以上,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受灾农民的生活相当困难。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三)一、政策条件(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十一个“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2008年2月27日,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强调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的2008年中央一文件,与前几个中央一号文件既有衔接,又有新要求,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009年2月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4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这是我国连续6年发布的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是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二)中央系列政策对“三农”发展的主导意义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转变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考虑,把城乡二元发展转变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城乡一体化政策开始启动,历史留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1.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3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2.启动“多予少取”的支农政策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改变“多取、少予”的政策,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应做出的政策调整。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幵始探索和实行了“多取、少予”向“少取、多予”转变的实现途径和方式。(1)中央财政增强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2)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3)推进税费改革。(4)提髙征地补偿标准。3.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难。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发展农村教育事业。(3)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模式。4.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这一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政策框架,并采取了相应举措:(1)取消专门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