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1、2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未考试占80%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与辨析、计算、案例分析、论述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从讨论货币的概念入手,来探明货币的起源,阐述货币的职能和分析货币的定义。主要内容包括:货币的起源与职能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的计量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一、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3、货币形式的演进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铜、银、金)信用货币纸制货币(银行券;纸币)存款货币: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电子货币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第二节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讨论:货币流通规律(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1、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运动形式为:商品——货币——商品。2、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3、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服务于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商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过程中,货币与商品的运动方向相反;货币的形态始终不变;货币流通可以超越商品流通的范围。(二)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M=P×Q/V。•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三)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3、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货币,必须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4、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职能:•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一般支付手段;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第三节货币的范围、层次与计量(一)为何要划分货币层次?作用不同(二)划分的依据:流动性(三)如何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第四节货币制度为了更好的发挥货币的作用,就需要对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政府通过立法将其确定下来,便产生了货币制度。本节主要内容: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一、货币制度的定义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为币制。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是规定用何种材料制成货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本位币: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特点:①具有无限的清偿资格:不论支付额多大,对方都要接受②是最后的支付手段:任何交易或债务只要用本位币来支付就算偿清。对方无权要求改用其他的形态来支付。货币的本位制度的名称取决于本位币币材的名称.用黄金作为币材----金本位制度用银作为币材----银本位制度同时用黄金和银作为币材----复本位制度不以一定量的金银来表示货币基本单位的价值标准-----纸币本位制度2.规定货币单位随着本位币币材的确定,必须相应的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个内容:(1)规定货币的名称。(2)规定单位货币的价值。如:1934年1月规定1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3.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主币就是本位币。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1)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自由铸造:公民可以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请求铸成本位币,也可以熔化。限制铸造:只针对辅币而言,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2)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有限法偿:即有限的支付能力,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如:商用票据,支票等。无限法偿:即无限的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如:人民币4、储备金制度黄金储备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集中于央行或国库。在信用货币流通下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国际支付的储备金。(世界货币)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一)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金币、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各自的实际价值流通。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的比例关系由国家用法律确定。跛行本位制:以金、银同为本位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双本位制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中,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三)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以金铸币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块本位制:也称为生金本位制。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只能有条件的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不能自由兑换金汇兑本位制•也称为虚金本位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金汇兑本位制度。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把各国货币作为依辅货币。1973年美国宣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解体。(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第一、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第二、货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第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实施管理。第四、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五)我国的货币制度:1、我国货币的总称是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行使货币的各种职能,具有无限偿还能力。名称:人民币单位:元主币:元辅币:角、分2、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计划发行和经济发行。3、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实行有效的管理。4、建立必要的金银、外汇储备。第二章信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信用。•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说来,它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本章的主要内容: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一)什么是信用?原义:信任现代意义的信用:借贷活动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它体现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借出叫授信,接受叫受信,债务人依诺还债叫守信。(二)信用的本质特征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相对于商品交换而言,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的有价物从贷方手中转移到借方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对立运动,只是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所以,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的范畴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一)信用的产生信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的产生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联。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第三,信用产生于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二)信用的发展1、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定义:人行及高法院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以上的贷款,且不计复利。目前大体为超过年息25%的贷款。•特点:利率畸高、信用不发达或信用程度太低、常与黑恶势力相勾结2、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借贷资本的特点:(1)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2)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3、社会主义信用: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三、货币与信用的关系1、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使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2、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栽倒融为一体的过程。(1)早期的信用与货币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虑,信用的出现要比货币要早。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2)在历史进程中,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3)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二者关系进一步发展。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四、信用的经济职能(一)积极作用积累和分配社会资金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调节宏观及微观经济运行(二)消极作用如果对信用利用不当,信用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比如信用风险的积累,经济泡沫的生成和破灭。(1)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在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强,扩散快并具有加剧的特点。现代信用的普及往往容易造成信用过度,一旦经济主体借贷负担过重,信用风险就增加,一个偶然的事件也有可能造成拖欠或违约,并引发连锁反应。(2)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暴涨。价格暴涨是供求不均衡的结果,即这些资产或商品的需求极大的超出了供给,而信用给予了需求现实的购买和支付能力的支撑,使经济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第二节信用制度与信用形式一、信用制度(一)信用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狭义: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广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二)信用机构信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信用服务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