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3.3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县区、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规定的答题卡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必做,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1.《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2.《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4.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6.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7.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说: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说明了A.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需要B.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C.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的威胁D.中美关系改善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9.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10.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宋代A.科举取士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的深刻影响D.择偶标准的变化11.下表为1894年—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中外产业资本比重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倍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12.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材料说明了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13.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中体现出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特点是A.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B.后者比前者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D.两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场”14.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趁合理15.《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16.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17.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同历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个整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9.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20.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22.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说道:“任命大臣的是我,但将他们免职的是国民。”这表明在法国A.启蒙思想传至宫廷B.自由平等成为公民普遍权利C.君主专制体制瓦解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23.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蒸汽机和内燃机D.汽车和飞机24.“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下列绘画作品特点与这一表述特点相符合的是A.B.C.D.25.“XX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3.3第Ⅱ卷(必做40分+选做10分,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6道题。其中26~28题为必做部分,29~31题为选做部分。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3道中任选1道试题作答。26.(12分)法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摘选自《韩非子》材料二《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三新中国宪法有关农村集体经济部分的规定: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八条(第一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概括材料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3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宪法规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宪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5分)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要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须首先要了解现代化启动之前的历史发展。自两千年前秦王朝统一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形成中国的“朝代循环”模式。历代王朝都经历相似的“建立——兴盛——衰亡”这样一个发展周期。每个周期中王权易主,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却一脉相承,发生缓慢的微变。——蒋永清《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滞与转机》材料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材料三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理体制。——《六十年国事纪要》(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4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建国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6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