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年论文快速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探讨------以台山市为例系别专业班级12级学生姓名雷指导教师(职称)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快速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探讨------以台山市为例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农村与城市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快速的城市化在给农村产生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台山市为例,在剖析了快速的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积极和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应对城市化对农村地区负面影响的对策,以保证我国城市化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地区;影响;策略;台山市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被迅速推进,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经济数据,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城市化规模方面,截至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到2014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2.57%,平均每年增长了1.01%。其中从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共提升了22.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了1.3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如下表所示: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城镇人口比重44.34%45.89%46.99%48.34%49.95%51.27%52.57%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202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2050年为67.2%,经济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将达到85.9%,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能达到61%,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7.3%。我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与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小城镇数量、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1%的增长率计算,到202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城市人口可达8、9个亿。城市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我国只有51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从1980年到2013年的30多年间,共有189个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我国已有城市655座,城镇人口60700万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程度不断加深,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其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乎到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有利于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1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特区,北靠江门市新会区,西连开平、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近年来,依靠靠近珠三角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成就显著,但同时在城市化的影响下,也不可避免地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留守儿童、养老问题等。下面就城市化对农1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2014.04村地区的影响,以台山为例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进行简单探讨,以寻求解决之法。1.2国内外研究综述我国自1949年到1978年以前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所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极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反而出现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的情形。我国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城市化滞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的道路选择等诸多方面。(一)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判断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祖利用IU比(I是工业化率,U是城镇化率)、NU比(N为非农化率)和亚洲模型,认为198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余立新根据钱纳里模型及经济计量模型、周一星根据人均GDP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及平均水平的比较、孙永正则通过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均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二)城市化与产业(产业结构)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在很多文献里面都有论述。肖万春则进一步指出,城镇化的依托是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因此,一个城镇除了要有主导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主导产业服务的二、三产业。钟水映、李晶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单一、不具备产业支撑的城市,尤其是缺乏现代经济内涵的小城镇,其发展空间必然受到很大制约。洪银欣更强调城市功能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人口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城市化。并认为,这种城市化下城市聚集的要素只能是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的产业只能是主导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研发中心,聚集的企业只能是公司总部及其营销中心,而创造价值低的制造业以及落后的生产要素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于是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特别对第三产业具有优化和提升的促进作用。(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且这种滞后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者的共识。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却无一致见解。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走了一条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但是,“大城市论”者却力陈小城镇模式的各种弊端:如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资源在更大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形成真正的“增长极”,等等。1.3研究途径与方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调查法,即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2.理论基础2.1城市化概念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2.2城市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现状32.2.1城市化规律的“S”曲线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和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总体来说,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呈初期、加速和后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美国的地理学家诺瑟姆将这一过程的轨迹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城市化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达到30%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加速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就开始转向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这种趋势要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才会有减缓的趋势,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后期阶段,也称为终极阶段,这个时期农村劳动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大量转移,人口压力减小,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村与城市之问的差距随之大大缩小,人口转移的动力也变小,因而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这个阶段)直到最后城乡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分析得出的城市化规律2.2.2城市化的推拉因理论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转移问题,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有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等人提出的推拉因理论,舒尔茨的人口迁移理论,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理论,库兹涅茨的人口迁移理论和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推拉因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它认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受农村内部推力和来自城市拉力两种力量同时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进入和同化: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传统手工业的萎缩,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着其为维持基本生计或改善生活条件而2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p56~1123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p35~62进入城市,从而形成了“推力”和“拉力”并存的城乡人口吸聚过程。在这里,农村偏低的所得水平、不合理的土地租佃制度、农产品不利的交易条件等均可视为推力因素;而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佳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件等则可视为拉力因素。其实“S”曲线也可以理解为是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城市化规律3.台山城市化现状3.1台山市的地理概况3.1.1自然地理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特区,北靠江门新会区,西连开平、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台山境内,海(岛)岸线长649.2公里,海湾、港湾119个,川山群岛大小岛屿265个,其中上川岛156.7平方公里,下川岛98平方公里。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3.1.2人文地理广东省台山市,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原称新宁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名台山县,1992年4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现辖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华侨农场,共分313个村(社区)委会,3655条自然村。台山市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10年11月1日,台山人口共计941087人。根据调查结果,台山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268860户,家庭户人口为9112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3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2人减少0.03人。另外,在性别比例中,男性人口占50.65%;女性人口占49.35%。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88上升为102.64。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176人上升为2709人;另外文盲率(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由4.86%下降为1.78%。市内常住人口98.4万人;有13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侨居92个国家和地区。台山市总人口为984383其中非农业人口268083,城市化率为27.23%。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PA、“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接轨大特区,融入珠三角”已成为台山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台山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增创资源、侨乡、环境、后发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