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主要内容归纳第一章导论1、国际贸易的概念:跨越国界,货物和服务,是一种交换活动;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1)规律(国际商品流通的规律性);(2)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3)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如关税、非关税措施、贸易条约和协定);(4)特点(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发达国家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体);3、国际贸易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4、不同时期产生的对外贸易政策:(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政策;(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3)帝国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4)二战后,贸易自由化;(单选)5、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都是反映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对外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对外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和出口额。P56、第5页中部,为什么世界出口总额要小于世界进口总额?根本原因是所用的计算价格不同,出口用FOB,进口用CIF。(易考)7、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区别在于统计进出口的指标不同,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标准。如货物转口经保税区,如果在总贸易体系下,将会计入该国的进口和出口,而在专门贸易体系下,则不计入该国的进口和出口。P68、采用总贸易体系的国家: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的国家:德国,意大利,法国;9、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进口,对第三国而言,是转口贸易。记住转口贸易的定义就行了;过境贸易的“境”是指国境;10、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分类是按照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划分的。11、《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的10类商品,0至4类称为初级产品,5至8类称为制成品;P712、贸易差额:出口大于进口,称顺差或出超;进口大于出口,称逆差或入超;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13、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进口或出口或进口+出口)/该国GNP或GDP,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依存度越大,对外开放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重要,计算)2第二章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深化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形成阶段(英国的产业革命,资本生产体系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深化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下的四点具体解释都要记住,简答中容易出现,论述也有可能。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是重要力量,上层建筑的推进或延缓作用。3、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俄的要素禀赋论;要理解推导的过程.(精讲)4、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阶段: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5、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学说: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产品生命周期说,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第1~2章思考题1、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学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3、计算:甲乙两国因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各不相同,甲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5元,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1元,乙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1元,而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2元,假设两国生产水平完全一样,即生产每单位小麦均需10个单位的土地和一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每单位棉布均需要1单位土地和10个单位的劳动力。试用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两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并说明两国如何分工。参考答案: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Cost)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32、要素禀赋说(FactorEndowmentTheory)的三个主要结论是:(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3、甲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5+1×1=51元乙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1+1×2=12元甲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5+10×1=15元乙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1+10×2=21元因为甲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51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15元;乙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12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21元。所以,甲国分工生产棉布,乙国分工生产小麦。第三章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教材上的一个错误:37页(二),是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质的同一性,少了个质字,这里的质是本质的意思。1、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量上不同,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是由在世界经济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二者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的含义。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P37;2、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劳动生产率与国际价值量成反比,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3、两句话: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精讲)4、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垄断、经济周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商品的质量与包装、商品销售中的各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5、国际供求关系是国际“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国际“封闭市场”价格包括:调拨价格(也叫转移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6、计算: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双因素贸易条件四个公式务必记住,计算题必出,通过计算结果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教材上的例题看明白;(精讲)P447、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的结论。P508、提供曲线(也叫相互需求曲线)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精讲)第四章贸易政策与理论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2、贸易政策的演变:(简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则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行;4(3)19世纪末到二战前,超保护贸易政策;(4)二战后,贸易自由化趋势;(5)70年代中期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6)80年代中后期,管理贸易政策;3、重商主义:早期为重金主义,也叫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早期: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货币交易;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2)晚期:货物进出口的管制取代金银进出口的管制;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代表人物:托马斯·孟。4、普惠制的特点: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多选)5、自由贸易形成于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始于经济最发达的英国。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表现。(精讲)P62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精讲)P64贸易自由化的表现、特点。P65管理贸易的实现机制和途径、评价。(精讲)P706、李斯特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他也是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代表人物。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凯恩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德莱。它是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保护国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形成的一套理论。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论(具体而言,分别是: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w1])。(简答)P837、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论点:(1)布郞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论点。(2)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精讲)(3)“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w2]。战略贸易政策的概念。P88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各章的本章小结是最好的参考信息。第3~4章思考题1、简述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2、试述管理贸易体制实现的机制与相应的途径。3、简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参考答案:1、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中心—外围论”和“贸易条件恶化论”。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将世界分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即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体系,但同处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当中,5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单一,在参与全球的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分配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与中心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普雷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只适合用于中心国家之间,而不适应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外围国家只有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才能摆脱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2、(1)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如联合国贸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亚太地区首脑会议等。通过这些国际会议来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经贸关系。但国际会议对贸易的管理主要起导向作用,不带有强制性。(2)地区贸易集团通过条约、协定和建立超国家机构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地区经贸集团通过签订条约、协定和建立超国家机构协商、管理和统一成员国贸易行为、促进经贸集团内部货物和服务流动的自由化;对外提高集团谈判能力,争取更好的经贸环境。(3)通过多边政府协定的组织对参加方的贸易关系进行管理。二战以后,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持下,各缔约方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为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关系确立了共同的准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之对缔约方之间的关系的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4)通过具体的商品协定和生产国组织对具体商品产、销、价格进行管理。(5)通过标准化对国际贸易行为、商品规格、质量进行管理。(6)通过双边政府贸易协定和协议协调和管理双边贸易关系。(7)各国政府加强对贸易的宏观干预。①各国通过经贸法规与国际接轨,协调贸易方式与做法;②通过贸易立法约束它国的贸易行为,如美国贸易立法中的超级301条款以公平贸易的名义约束与协调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3、(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a.非关税措施的项目日益繁杂。b.非关税措施的利用范围日益扩大。c.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增长。(3)贸易保护的重心以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第五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1、关境和国境的区别:(1)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2)关境大于国境的情况: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