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课件201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该内容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而课本P51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又是本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故就把这部分拓展性知识作为必修部分的补充,安排在同一节课。也就是对于城市风的分析。(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大气的热力作用、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有大气污染的工厂的布局与选址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温室效应★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自制实验器材、板图等,并结合课前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若是老师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我自制的实验来源于生活,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生产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的两个方面的考虑,拟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三、说教法2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表象和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城市风的比较,让本节理论知识实际化。6、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节知识。理论依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由学生在自有的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缺乏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五、说教学媒体: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自制了教学所用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直观形象,设计巧妙,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六、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授新课1.大气受热过程2分钟引入新课-列举学生日常所见所闻如:天冷要加衣服;消防队员穿着防护服冲入火海各取什么作用?保温杯的功能?思考回答问题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5分钟图示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形式:反射、吸收、散射特点;对地面保温作用(温室效应)过程理解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形式活动3.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4分钟提问引导学生完成P29活动,纠正理解偏差阅读、操作、回答小结1分钟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归纳为3太阳暖大地、大地暖空气、空气捂大地)教授新课4.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2分钟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热力环流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教授新课5.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4分钟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等一彪人马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的运动,而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入气压的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教授新课6.实验演示3分钟实验演示:1.实验步骤:①点燃蜡烛后用瓶子盖住②用手把侧孔盖住并观察蜡烛火苗③一定时间后放开侧边的手并观察瓶子内蜡烛火苗的变化④拿开瓶盖观察火苗变化,反复几次2.问题思考:这个过程的蜡烛的作用是什么?在蜡烛燃烧后,瓶子里空气的热量和温度如何?随着实验的进行,瓶子里蜡烛的火苗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回答问题通过直观实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能力。4小结: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蜡烛的偏移是水平空气运动结果。原因: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教授新课4.启发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图式(边讲边画板图)4分钟1.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2.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区,乙处是受冷区,问: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3.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气密度大的地方气压将是高还是地?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空气环流。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教新授课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会判断热力环流:根据哪儿冷哪儿热,热胀冷缩,循环流动形成热力环流圈2分钟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教授新课6.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9分钟1.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2.按照学生所描绘的图,简述热力环流过程。3.分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有何变化?4.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凹下的地方按要求画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在下面作图。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5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近地面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教新授课7.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4分钟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和看“阅读材料”,并讨论和了解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2.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位某一大城市的市长,如果只考虑城市风的影响,如何布局卫星城和一些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其中第一、第二组讨论海陆风的形成和影响;第三讨论山谷风,第四组讨论城市风的形成和影响。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练习8.课堂巩固练习--演板3分钟引导、提示思考并鼓动同学自动请缨回答问题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结9.课堂小结1分钟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环流)思考、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布置作业10.课后实践活动1分钟观察锅中水煮开时候,如何流动?在空旷安全地方烧一小堆火观察烟和灰的运动观察思考巩固知识六、说板书设计1、板图设计:2、文本设计:63、实例:(绘板图)①城市风——热岛效应②海陆风③山谷风七、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可采用实验法、演绎推理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实验演示法:因陋就简自制实验器材以及测试实验。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受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这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在课堂的时间控制方面,也避免了板书与授课时间和空间分配的矛盾。3.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