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清实高复周杰课标与高考目标•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高考目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结构与要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企国有、小企监督商业------取消商品易3、影响:积极性消极性分配-----•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经济危机•⑵政治危机•⑶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⑷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认识转变•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3、时间: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4、“新”的含义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业贸易自由贸易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5、作用现实作用理论作用•6、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一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被粉碎,二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7、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8、启示:它立足国情,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政权三、斯大林模式•1、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新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3、特点:①所有制②管理体制③计划经济④管理方式4、评价积极性消极性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工业领域状况堪忧•改革内容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垦荒,扩大谷物生产;玉米种植运动;等等工业--------管理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评价:•⑴积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⑵局限:理论上没突破,只是局部改革•败因:•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个人工作作风•④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改革内容:•⑴农业----扩大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价格、放松限制•⑵工业----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败因: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②领导人的盲目乐观③美苏争霸的影响•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革的背景:国家陷入危机边缘•改革内容: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宏观上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经济继续下滑,改革陷入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高考会如何考?•1、(09年广东卷B、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2、(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3、(09年山东卷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D•4、(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5.(2009广东理科基础,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B•6、(2008年广东单科,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A•7、(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式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8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化之路。(6分)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