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包括死亡集中营和集中营里束手待毙的人们。——罗斯《通往奥斯维辛之路》六、服从之伦理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toAuthorityStudy)及其启示战后对于大屠杀的社会学研究阿多诺《权威人格》——强调的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纯粹的人格决定因素,而不顾及当前的社会影响。米尔格拉姆的挑战实验目的及背景米尔格拉姆的疑问“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过程招募实验对象方法:coverstory:“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老师”和“学生”电击实验现象具有社会距离功能的非人性六、服从之伦理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toAuthorityStudy)及其启示战后对于大屠杀的社会学研究阿多诺《权威人格》——强调的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纯粹的人格决定因素,而不顾及当前的社会影响。米尔格拉姆的挑战实验目的及背景米尔格拉姆的疑问“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过程招募实验对象方法:coverstory:“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老师”和“学生”电击实验现象具有社会距离功能的非人性身体距离:被试者与受害者接近程度残酷的倾向心理距离:害人者免受目击其行为的结果所带来的痛苦(心理上的)实验者被试者受害者反比距离近距离远被试者与实验者产生初始群体功能,将被害者排除在外最终:相互责任、相互团结成为孤立的客体实验者:中介角色理性社会:行动中介化。将行动分离、切割。理性化的进程内在地促使了野蛮残酷的行为产生(即使行为意向并非如此),而个人却保持着平静。个人自身行动背后的同谋“泥潭”——系统的吸吮力米格拉姆把系列化的行动列为主要的“制约性因素”(即把被试者困于情境中的因素)行动者成为自己过去的行动的奴隶。行动步骤之间平顺而毫无察觉的过渡把行动者诱拐进一个矛盾的圈套之中。技术的道德化官僚体系的双重技艺就是伴随着否定技术的道德意义,而使技术道德化。(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利用)公务员的道德关怀:集中于行动对象的命运即将开展的工作和出色地完成工作(上级是道德关怀的最高目标和最高道德权威)替代性良知:“研究价值”、“实验者的需要”……距离的作用:如果只是罪恶行动中中间的一环,远离最后的行动结果,就容易在心理上忽略责任。自由漂浮的责任实验中的最终权威:实验者的命令权威人物被被试者看做承担他们行动最终责任的人————责任转移机制(决定性的因素是对权威作出回应,而不是对电击的特殊命令进行回应)代理状态(agenticstate)逃避责任权利的多元主义和良知的权力与权威代表的组织的联系的永久性(增强权威的效力:团结与相互义务的情感、扩展的互惠、例行化行为)单一的权威之源(没有被试者可以借以面对命令而把命令的有效性进行客观检测的参照框架)多元主义是防止道德上正常的人在行动上出现道德反常的良药。例:纳粹、苏联罪恶的社会性质残酷从其本源上来说,社会性的远远多于性格上的齐姆巴多:监狱模拟实验(对残酷的纵容并非源自参与者的邪恶、而是源自邪恶的社会安排)贝特森:派系分裂之链斯泰纳:沉睡者(sleeper)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稀少的个案:权威的命令与自己的信念冲突时,抵制并拒绝完成。现代性与大屠杀第七章:一种道德的社会学理论初探作为道德工程的社会大屠杀的挑战道德的前社会来源社会接近与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社会压制距离的社会生产本章主旨内容第一部分道德在社会学话语中已有的研究第二部分大屠杀对传统的关于道德的社会学解释的挑战第三部分打开历史真相的窗口道德在社会学话语中的尴尬和模糊不清的地位孟德斯鸠——道德规范的长存不衰本身,就证明了某种集体性需要的存在,道德规范被设计出来就是未来应付这需要涂尔干——一个特定社会中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必定是通过自觉的分析与选择而得到了他们强制性的力量。道德的本质应该到它所强调的强制力量中寻找,而不是到社会成员欲图满足自己的理性需要中去寻找关于道德在社会学话语中的历史关注对于大屠杀的已有研究大屠杀是犹太人历史中的独一无二的事件基督教反犹主义的顶点大屠杀是单元素的集合,是不再重复的历史的片段大屠杀的挑战大屠杀作为一个极富戏剧性的道德意义的事件人,很多人将其描述为道德上有缺陷的个人的犯罪。如果德国没有战败,大屠杀是否有成为问题的可能?对大屠杀的处罚,除了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报复,还有其他的什么吗?事实需要我们严肃的思考大屠杀“见证了文明的发展”,“文明在他的物质和精神产物中包含了死亡集中营和集中营里束手待毙的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在于操纵道德能力,而不在于生产道德能力。道德的前社会来源道德的起源不在于社会,那么他的起源是什么?道德倾向仍然是有意或者无意的要解决“霍布斯式的冲动,导致道德能力出现的因素应该到social(社交的)的范围内,而不是societal(社会的)范围内去寻找。道德行为只有在共同存在、在“与他人相处”的背景下,也就是一种社交的背景下才可以想象。“与他人相处”这种人类存在的最基本和无可撼移的特征首先意味着责任。——列维纳斯责任这栋道德行为的建筑物,拔起于他人接近(theproximityoftheother)的地级之上,接近意味着责任,而责任就是接近。大屠杀何以成为可能?——一旦接近被腐蚀掉,责任必将归于沉寂。纳粹最成功之处就是对犹太人的非人化。由于这种社会隔绝,纳粹成功的攻克了大屠杀的最大障碍——“那种因身体折磨的存在而会使所有正常人都受到感染的动物性的怜悯。”社会接近与社会责任距离的社会生产现代化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却是大屠杀的必要条件。道德冷漠的意义与危险,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理性化的、工业技术熟稔的社会中变得尤为敏锐。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人的行为能够在有距离的情况下生效,而这个距离随着科学、技术和官僚体系的发达,在不断的扩大。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后果远远超过了道德视野的消失点。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大规模的引入了无数的行动中介和中介人。——“那些站在我和我们的行动之间,使我不能直接经历行动的人。”如现代化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