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及分类2、掌握六气、六淫的基本概念及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3、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4、掌握疠气、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病因与病因学的含义病因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理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中医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病因性质——特性●致病特点——临床特征特性决定了临床表现的产生,临床表现反映了其特性病因学的沿革沿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六气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归纳为阴和阳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将病因分为三条——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后世多崇其说。病因的分类六淫外因外感致病因素疫疠病因分类内因—七情所伤—精神致病因素饮食所伤劳逸失度其他致病因素外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等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病因学说的特点通过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特点用“取象比类”方法认识病因“审证求因”是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审证求因:通过分析归纳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发病过程等,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注:掌握中医病因学,对临床审证求因、随因施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外感病因六淫邪气从口鼻、皮毛、或二者兼有侵入人体——“外感致病因素”疫疠之气六淫(一)含义六气:(六元)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六种气候的变化——万物生存的条件。六淫:(六邪)反常情况下,自然界六种气候的变化——致人于病。淫:过也、浸淫之意。“六淫”之名,首见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六淫乃六气太过,为不正之气,故为“邪气”。(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常先侵及肌表经络,或从口鼻而入,或二者同时受邪,由浅入深——“外感病”共同季节性:与时令气候关系密切特点——“时令病”地区性:与居处、生活、工作环境有关——“地方病”相兼性: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复杂性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动态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风为春天之主气,太过伤人而致病,即风邪。风邪以春季为多,但四季皆有,为外感六淫之首,也是外感六淫中最重要的病邪。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阳邪——轻扬飘浮,向上向外性质开泄——发散,开泄头痛,头胀上部头面易袭阳位口眼呙斜、麻木抽搐致病肌表:恶寒发热特点肺:咳嗽、鼻塞流涕腠理疏泄开张:多汗、恶风(气液外泄)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风为气之剧烈运动,流动性大,性质飘乎不定数变——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病位不定行痹(风痹)——肌肉痠痛或四肢关节交替疼痛发无定处风疹——皮肤瘙痒、漫无致病定处特点发病迅速,变化快行痹——相对而言,病愈较快症状变幻无常风疹——此起彼伏,出没无常3、风性主动性质:风具有使物体动摇的特性致病特点:头——眩晕、上视、口噤、项强震摇不定而多动肌肉、肢体——震颤、抽搐躯干——角弓反张《内经》:“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4、风为百病之长长——先导性质:风邪是六淫中最常见最易中人的致病邪气,且常挟带其他邪气同时侵犯人体。使人发病最多——四季皆有风病发生易与其他邪气相合伤人——风寒、风致病湿、风热、风燥等特点可伤及不同部位、脏腑,发生不同证候——致病种类繁多,具有广泛性易转化为其他多种证候鉴于此,“风为百病之长”。古人也时把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代称。风气与肝相应,也易伤肝脏。寒邪寒为冬天之主气,太过伤人而致病,即寒邪。寒邪以冬令最多,其他季节也可见,寒邪致病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据所伤部位阳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直中)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邪——阴胜则寒性质阴胜则阳病——寒邪易损伤人体阳气致病特点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阴寒偏盛直中脾胃:脘腹冷痛、之寒实证呕吐、腹泻等直中心肾:恶寒踡卧、手足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总以阳气损伤而失其正常温煦作用,造成脏腑功能减退或抑制为主。判断寒性指针:水液澄清冷(小便、大便、白带、呕吐物、痰液等)2、寒性凝滞凝——凝结,如同水寒凝冰性质滞——阻滞不通,如同河水凝冰而阻塞不通致病特点:寒袭经脉:气血通行不畅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寒袭肌表:营卫通行不畅,头痛、身痛寒侵筋骨关节:肢体关节疼痛、拘急、屈伸不利直中胃肠:脘腹冷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内经》“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3、寒性收引性质:收——收敛气机收引引——牵引“寒则气收”致病特点:寒袭肌表:腠理闭塞、毛窍收缩、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紧等寒侵经络:经脉拘急,肢体疼痛、屈伸不利寒气与肾相应,也易伤肾脏阳气。暑邪暑为夏季主气,暑热太过伤人致病谓之暑邪。暑邪致病:具有严格季节性,独发于夏季(主要发病于夏至后、立秋前)只有外感,没有内生发病形式起病缓,病轻——伤暑发病急,病重——中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邪——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性质火热——阳主热致病特点:阳热亢盛之象外被暑热所伤,郁热在里——高热、面赤热扰心神——烦躁热迫津液外泄——汗出口渴热迫血行加速——脉洪大而数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升——上升性质散——发散、开泄致病特点:腠理开泄——汗出津伤,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轻:体倦乏力,头晕短气气随津泄:气虚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甚则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故暑邪致病,多呈气阴两伤之证候。3、暑多挟湿性质——暑季酷热多雨,气候淫湿,热蒸湿动,暑湿挟杂,合而伤人致病特点:除暑热证外,尚有湿阻症状(湿邪困脾)——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四肢重着、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暑湿证)注:1、暑多挟湿,不等于“暑必挟湿“2、古有“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之说3、暑挟湿除与气候有关,也与暑季多食生冷伤脾有关。暑气与心相通,也最易伤及心脏,扰乱心神。湿邪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秋之间(大暑至秋分前一段时间)。淫湿伤人致病,即为湿邪。此外,涉水雨淋、水上作业、或久居湿地,以水为事等原因均可感受湿邪而为病。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性质:其性类水,故属阴邪致病特点:湿阻清阳——头昏重湿阻上焦——胸闷或咳喘阻遏气机湿阻中焦——脘腹胀痛、运行不畅痞闷、呕吐、泻泄等湿阻下焦——下腹胀痛、里急后重、大便不爽湿阻经络关节——肢倦关节重痛脾阳不运,水湿不化—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易伤阳气水湿不运,水闭不通—小便不利(湿困脾阳)水湿泛滥——肢体浮肿水湿停聚于腹—腹水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重浊重着垢浊重——沉重趋下性质浊——秽浊不清致病特点:湿邪阻滞,清阳不升——头重如裹沉重感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周身困重、关节重痛、肢倦大肠湿热——大便秽浊溏泻湿热痢疾—–下痢脓血排泄物分泌物皮肤湿疹——疮疡流水秽浊不清湿气下注——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浊在上——面垢眵多3、湿性粘滞性质:粘腻停滞致病特点:便溏粘滞不爽小便滞涩致病症状——粘腻阻滞带下粘滞皮肤湿疹粘滞分泌物等起病缓病程长疾病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性质;湿与水同类,其性下流致病特点:湿邪伤人——多始于下部,下肢沉重酸楚及水肿湿性重浊——易于下注(淋浊、白带、泄泻、下痢、下肢浮肿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与脾相通,最易内伤于脾说明:风、寒、湿痹的比较风伤及经络关节风痹(行痹)——关节气血闭塞不通疼痛、游走不定,四肢关节交替发作寒→痹证寒痹(痛痹)——关节冷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湿湿痹(着痹)——关节酸痛重着,病位固定不移,或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屈伸不利、病程长燥邪燥为秋天之主气,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即谓燥邪。※燥邪的属性有争议从季节而论,秋属阴。但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与阳邪之性相似,故以“阴中之阳邪”论之为妥。※燥邪为病之温、凉之分温燥——初秋,燥与热合而成燥病凉燥——深秋,燥与寒合而成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性质:干涩,秋气收敛、气候肃杀、大气干烈,失于水气滋润肌表——皮肤干涩皲裂口鼻——鼻干咽燥,口唇干裂致病特点:易伤津液毛发——毛发干枯不荣内脏——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干少津、脉细《内经》“燥胜则干”刘完素:“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2、燥易伤肺人与自然相通——燥气通于肺原由肺位——肺居最高位,直接与外界相通(口、鼻、皮肤)特性——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致病特点: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劫伤肺津——宣降失职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干结火(热)邪在讨论火邪致病之前需要说明的问题●火与季节的关系火旺于夏季,实际上酷暑炎热便为火气。然,又不完全等同于暑气。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而火邪却不受季节气候所限。●火的复杂含义中医对火认识颇为复杂总体而言有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之火:维持人体生命火动所必须的阳气——少火(属正气范畴)内寄于心——君火具体内容内寄于肝、肾、胆、膀胱、三焦等——相火病理之火: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壮火(属邪气范畴)外感温热邪气外火五气化火:风寒暑湿燥转化为火(一具体定条件)内容内脏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内火五志化火:情志过极,久郁化火病理之火,即“邪火”“火邪”●本节讨论的为“病理之火”,而非“生理之火”火与温,热的区别与关系同:就邪气言:三者皆属阳邪,温能化热,热能生火。故温热、火热常混称——同属一气异:温热——纯属外感,即温病学所言温邪(泛指一切外感温热邪气)来源或来自于外——五气化火火或来自于内——五志化火温热—纯属邪气,无正气之说正、邪火或指人体正气(少火)或指病邪(壮火)温为热之微(轻)程度热为温之甚(中)火为热之极(重)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邪——燔灼、炎热性质炎上——升腾、焚焰阳胜则热——高热、恶热、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等心火上炎——口舌糜烂、生疮致病胃火上炎——牙龈红肿、特点出血、口臭病变多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见于上部肺火上炎——咽喉肿痛“诸逆冲上,皆属于火”2、火易伤津耗气火为阳邪,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气随津耗致病特点伤津——渴喜冷饮、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轻——神疲乏力、少气(气虚)耗气重——昏厥、肢冷(气脱)3、火邪易生风动血生风:火热之邪伤津耗血,燔灼肝阴——筋脉失养动血:火热之邪灼伤络脉,血流加速,迫血妄行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致病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特点出血——斑疹、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4、变化急骤,易扰神明变化急:发病迅速,传变较快,易从致病表证传入脏腑,内迫营血特点扰乱神明轻——心烦失眠重——狂躁妄动,甚则神昏谵语《内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5、结于局部,易致痈肿疮疡火热之邪结于局部→阻滞气血→腐肉败血→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致病特点甚至化脓溃烂重点回顾1、三因学说,审证求因2、“六淫”的含义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思考题1、根据“三因学说”,中医如何对疾病进行分类?2、解释“审证求因”?3、解释“六淫”与“疠气”的含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什么?第二节内伤病因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常态:人之正常情感,是人体对外界七情事物刺激产生的反映——人体的生理本能。病变: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越人体适应力和耐受程度,可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产生疾病——致病因素“内伤七情“。注:七情作用于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人的适应力与耐受程度不同。2、七情致病与六淫之别六淫:自外而入,初起多为表证——外感致病因素七情:刺激耳、目感官,直接影响相应内脏,引起气机紊乱——精神致病因素(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足,生理功能正常——精神与情志活动正常。故,情志活动是内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肝——怒心——喜外界精神刺激相应内脏,表现特定情志变化脾——思肺——悲(忧)肾——恐(惊)注:一般而言,一定的内脏与一定的情志有关2、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当情志刺激过激、过剧、过久而成为致病因素时,可伤及与之相应的内脏。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