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2008.5一、利益导向机制二、计划生育与村(居)民自治三、依法行政四、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治理长期以来,我们将人口战略、人口政策和人口工作混为一谈,造成了思想上混乱,也使实际工作不知所措。事实上,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逻辑关系不在一个层面上。人口战略。战略是国家对一定历史时期重大的和全局的任务的筹划和指导,一般有相应的战略目标。战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达到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之前基本上是不变的。人口战略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人口问题上给出的明确态度和预期目标。人口政策。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而制定的方案和措施。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该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人口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人口战略对调节和干预人口发展所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人口政策应该包括政府解决人口问题的原则和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人口工作。工作是行政部门为实现战略、落实政策而行使的指定职能。行政部门的工作界定必须清楚明了,具有可操作性。人口工作是在人口战略的指导方针下,为贯彻落实人口政策而进行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宣传和服务工作。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实现一国整体战略目标,应该首先找出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口问题是什么,而后确立相应的人口战略。人口战略应该是指导性的,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去实施。在确定了人口战略后,一国需要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制定纲领性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人口工作则是为贯彻实施人口政策而行使的具体职能。考虑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时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由于人口发展规律有别于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长周期、不可逆的特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结合我国整体发展战略,对未来人口2进行全局筹划和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具有相对的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稳定性、平衡性、操作性。所谓全局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就人口谈人口,更不能只谈人口的某一方面,必须将人口问题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局之中,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长远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只看短期问题,因为人口再生产的周期很长,按照代际更替计算,一个周期要在20年以上,按照生命周期计算,要在70年以上,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人口和经历不同代际的人口各有特点,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要从长计议。所谓前瞻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着眼于未来,因为人口再生产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从胎中孕育开始,直到生命终结,始终对家庭和社会有影响。因此,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要早作准备,避免出现“先出生,后计划”之类的后果。所谓稳定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要瞻前顾后,具有政策上的有连续性,不能大起大落。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看,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都是很敏感的。虽然目前中国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并非完全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的自然转变,在低生育水平的背后仍然有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生育水平的波动。所谓平衡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要综合考虑人口发展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各因素之间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矛盾可能导致另一方面的问题的出现,过分关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忽略另外一部人的需求。平衡的人口发展战略也要兼顾个人、家庭的微观利益和国家的宏观利益。所谓操作性是指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要切实可行,不能不顾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的需求,盲目追求高指标。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各地区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一个模式。第一部分:利益导向机制1:利益导向机制的一些思考2: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特征33: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1:利益导向机制的一些思考理论假设:个人和家庭的决策是理性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在目前情况下,这一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因为多生孩子+生男孩子是有益的。因为孩子有效益,例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感情满足”“满足劳动力供给需求”“提高家庭经济与社会地位”“壮大家庭势力与提高家族威望”为了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求,人们自然会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于是:多生,但会使总人口数量失控多生男孩,但会使性别比失调国家从宏观看,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政府干预,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导向政策一定要:让独生子女户和女儿户家庭在不断获得实际利益的过程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到光荣,帮助、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让更多的群众从中认识到生男生女一个样,逐步淡化男孩偏好,最终转变生育观念。光说不干,没有行动,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就谈不上关爱。不讲诚信、不负责任,伤害女孩和女儿户家庭的感情,其负面效应难以补救。2: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特征:①利益导向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以及它在权限范围内的行为方式;②利益导向机制作用的客体是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家庭;当然包括子女伤亡、因做手术而患病的夫妇(要奖);以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要罚);③利益导向作法具有利益补偿性质,它所依据的原则是社会公平原则;④利益导向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奖励和间接奖励形式,作法、方式、手段、载体的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性;⑤利益导向重在能起导向作用;⑥利益导向的作用和目的主要是借助物质利益杠杆作用,诱导人们主动自觉按现行政策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⑦利益导向机制中的奖和罚要对称。43: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建立法治社会的要求,单纯依赖行政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的需要,国家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上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奖励、优惠、优先、扶持、补偿、补贴、减免+限制、制约等手段,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多方面优惠、优待和照顾,使不符合法定条件而生育多子女的公民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重新调整各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所涉及到的分配格局,激励生育主体从切身利益出发,衡量生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利弊得失,从而达到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以调节人口发展规模。这种从经济利益、价值取向、个人及家庭社会地位及荣辱出发引导群众自觉调节生育行为,自愿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被称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范例:“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与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国人口发[2004]16号,《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在西部地区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起源于2000年底,宁夏。将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纳入试点范围。2004年,甘肃扩大到肃南试点范围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担,中央部分通过扶贫款支付,在扶贫款中优先安排。用奖励“少生”代替惩罚“多生”,三个条件:政策生育较高的地区贫困地区5自愿少生一个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引导帮助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要点是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可以获得政府的一次性奖励,其条件是“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安全适宜的长效节育措施的夫妇”,这种政策具有利益导向作用,引导家庭少生孩子。可以说,“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是将计划生育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与扶贫政策统筹考虑的一项制度创新尝试。这一政策的实施,既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又有利于西部贫困农村摆脱贫困。范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体现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的重大突破,每人每月不少于50元,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相当于“养老金”。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是整个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是工作制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重新认识奖励和惩罚的关系”第三部分:计划生育与村(居)民自治计划生育三个阶段:第一:自上而下,政府倡导,强制推行第二:上下结合,政府指导,多方面+多手段第三:自下而上,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从大的环境要求看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民主进程的体现。2、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法律赋予村(居)民的权利。3、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城市抓社区,农村抓村组。关于村民自治实行计生村民自治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既有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又享有法律所赋予的计划生育权利。实行村民自治,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民主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把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开展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下来,可以规范村社干部的具体工作行为,防止滥用权力,保障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计划6生育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实行计生村民自治是顺应计生工作形势发展要求,使计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近几年,计生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时有反复,根本原因是工作路数和方式、方法没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政命令多,强制手段多,没有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计生工作机制,仍然停留在“少数干部干,多数群众看”的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充分调动干部群众“两个积极性”,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促进计生工作提级升位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将大大精简,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过去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要逐步转为“有限政府”。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和广大村民,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与各级政府形成良性的互补、互动关系,确保农村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包括哪些内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委员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员和组织群众:制定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施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鼓励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进群众身心健康;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实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关于居民自治“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经济体制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分配、物业管理、养老以及医疗保障,几乎都由单位统一安排,甚至本应属于社会的子女读书和就业,也都决定于单位的大包大揽。“计划”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居民的自治空间很小。存在决定意识,习惯于“计划”的人们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自治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的结构形态相应7地由原先的单位制向着社区制转化,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一体化的单位组织日益被功能专一的单位组织形式所取代。随着经济形式、就业形式、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与单位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的“单位人”属性明显弱化,而向着“社会化”逐渐转换。尤其是住房、物业配置手段的市场化,生活资料通过货币的市场交换,已经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居民对社区生活的质量和环境,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关注,参加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有了更宽的自主空间,对自己利益有了更强的维权意识,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逐步成了居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社区,企业转制、人户分离,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职能逐渐向社区转移,给城市特别是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社区居民对
本文标题: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