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地理学教案保继刚版第一章绪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皮尔斯(Pearce,1989)、郭来喜(1985)。皮尔斯比较重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旅游客体的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图1-2旅游系统二、研究内容简析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规划。第三节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2-图1-3旅游地理学基础树状图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略)第一节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一、二战之前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时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而加以研究,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地理学者也只是个别的,麦克默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二、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总的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做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这一时期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如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科波克(CoppockJT),美国克莱门特(ClementHG)。三、20世纪60年代中以后世界旅游业在此时期也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地理学者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大量旅游研究的实际工作,为旅游地理学的科学化和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包括旅游地理学者在内的各学科旅游学者在继续实用研究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理性成分更高些的研究的总结。五、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发展是相当快的。第二节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各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差别,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第三节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祖国的锦锈山河,广阔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情趣。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是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经过20年的努力,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整个地理学领域中逐渐确定了其-3-相应的地位,并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第三章旅游者行为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一节旅游者一、国际上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h而少于1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海外: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海外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海外一日旅游客: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旅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需要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三、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互补性: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4-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可达性: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是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是旅游的提高层次。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相互关系: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的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矩阵中,H11至Hnn表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显然,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后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王家骏(1997)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调查结果对开拓无锡市客源市场很有价值,其两点推论对一般旅游目的地营销也具有参考价值。1、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2、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德国经济学者霍斯特·托特认为,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四、旅游决策过程旅游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需要阶段;第二步:信息收集阶段;第三步:评价对比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5-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第五节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资源个体的评价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引力模型特尔菲模型第一节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旅游需求定义: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主要有两方面影响: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2人口特征(出生率,年龄,性别构成)•3收入与闲暇•4职业和教育水平•5资源和交通•6价格和汇率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按资料的来源和性质分:第一手资料主要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第二手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第二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显著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客源地。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R高峰指数二、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6-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四种模型的相关关系:实际应用、选择模型时主要考虑到精确性与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限制之间的关系。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越多;反之,精确性要求较低,投入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都较少。第四节趋势外推模型一、简单回归分析概述: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其数学形式为:y=a+bx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二、时间序列模型概述:一般而言,旅游需求的时间序列图形为季节性需求图形。季节性交乘趋势的应用:·方法概要。·举例分析:颐和园游客分月预测。模型的应用加上科学的分析,能使预测更为准确有效,更好地为决策服务。第五节引力模型一、引力模型的发展1929年,赖利(ReillyWJ)提出假定天体物理学者司徒瓦特(StewardJQ)第一个指出这些概念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同型关系。1948年,司徒瓦特定义了两地间的“人口统计力”(demographicforce)经济学家齐普夫(ZipfGK)于1949年创立了人类行为中的最少努力原则艾萨德(IsardW)1960年提出的模型,对所有系统进行了阐述以及修正了社会引力模型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地理学者威尔逊(WilsonAG)将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混为一体,形成了放大的引力模型或称之为一般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二、旅游研究中的引力模型及其发展克朗蓬(CramponLJ,1966)第一个清楚地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是有用的,他的基本引力模型,也是绝大多数其他研究者应用的基本引力模型是Dij=G*(PiAj/Dij)该式给出的引力模型的弱点:模型无约束,也就是说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解决的方法: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三、实例分析保继刚(1986)利用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的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建立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京游客量的预测引力模型,下面介绍这个工作,讨论引力模型的应用。影响北京游客量的因素分析旅游业是一项季节变动很强的行业,因此根据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外推时一般不宜任意变动时间季节。北京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引力模型的建立,基于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拟,从实际应用-7-角度来讲是不充分的,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探讨,在没有更详实数据的情况下则是可行的。所以将模型限制在6月份。第六节特尔菲法一、概述特尔菲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