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9赤壁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歌.曰歌词B.安.在哪里相与枕藉..枕着垫着既.白已经C.倚.歌循,依扣舷.船的两边清风徐.来慢慢地D.盈.虚满、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危.坐端正解析:D项中的“盖”,句首副词,表推测。答案:D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解析: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与“乌鹊南飞”中“南”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东方之既白.B.顺流而东.也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侣.鱼虾而友.麋鹿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南”,向南;C项,“西”,向西,“东”,向东。A项,名词作动词,变得发白。B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D项,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答案:C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B.寄蜉蝣于.天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解析:于:介词,在。A.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指清风。答案:B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答案:C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解析:“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答案: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正B.下.江陵向下游到顺流而东.向东进发C.酾.酒临江斟酒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D.驾一叶之扁舟.小船渺.沧海之一粟眼泪解析: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答案:A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答案:C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都表被动。答案:B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C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望:农历每月十五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近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D.归而谋诸.妇诸:之于解析:顾,但是。答案:C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曾日月之几何..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D.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解析:翩跹,轻快地旋转舞动。几何:古,多少;今,既作疑问代词用也作名词用。反而:古,转身来。今,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开户:古,开门;今,单位或个人与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业务关系。答案:C14.下列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C.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苦痛的思考。D.作者像他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在文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解析: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答案:D15.翻译下面的句子。(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2)昨天夜里,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16.(2010·高考宁夏海南陕西黑龙江吉林卷)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____①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____②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____③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____④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____⑤________。解析: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了。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③“一刀切”的模式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17.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语段的画线处。(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在成批死亡。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②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③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④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⑤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