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中国近代史1895-191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第2讲晚清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12年)五年考点分布一览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38-2]留学日本[38-2]梁启超的史学观[39-2]西学东渐(词语概念)无[38-2]小农经济的解体考情分析考点集中在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考查频度高,以主观题为主。估计2015年会命制一或二道选择题,或者在主观题设计一至二问。建议细化经济、思想模块考点,同时要注意小专题民族观、国家观、宪政、工业化等主线梳理和模块知识的内在关联。年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1895—1900年1901—1912年瓜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倡导断发、放足;发起女权运动;《时务报》《国闻报》维新思潮改良立宪、救亡图存、《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扶清灭洋”思想;实业救国思想出现《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同盟会、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临时政府剪辫与废止缠足令、社交礼仪与节日革新;汽车和公路运输出现;冯如与飞机;无线电报;《民报》;电影业起步(《定军山》)民主共和思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整体特征半殖民地秩序形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引领近代化主体;改革与革命时代;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启动并取得巨大成果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营工业初步发展西方物质和文化生活全面影响中国;衣食住行、交通通讯、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中西融合趋势更为明显西学东渐进入仿行制度层面;宪政思想从维新思潮到民主共和思潮1.多元史观解读戊戌变法(1)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戊戌变法是一场具有鲜明爱国进步色彩的救亡图存运动,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现代化(近代化)范式:戊戌变法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①政治上,宣传变法和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②经济上,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③社会生活上,提倡新学、兴民权,开创新的社会风气。④思想观念上,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3)文明史范式:戊戌变法促进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在政治文明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4)整体史(全球史观)范式:戊戌变法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它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例题❶】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是()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学制度,清末新政政治经济都学,①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加剧社会矛盾,没有推动政治制度变革,②③错误;三者都推动了中国社会或经济、或政治或思想的进步,④正确,故选A项。2.实业救国思想的含义及积极作用(1)含义:中国近代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经济思想。主要是指19世纪末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提出的以发展实业使国家富强的思想。(2)积极作用:它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具有爱国进步性。它成为民族工商业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和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例题❷】《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著作,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指()A.民族独立富强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学习西方近代产业D.实现政治上的民主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895—1927年”可知这里所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业革命精神”是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故A项正确。3.近代各种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思潮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例题❸】(2014·龙岩质检)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这一观点认为新思潮()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古代道德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可知作者对儒家持否定态度,相应的则理应对现代文化持肯定态度,故A项正确。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评价(1)发展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官商合办最后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②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政治上,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思想上,“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③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2)对中国近代化的评价。①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国民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发展。②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加上列强的干涉和顽固势力的阻挠,使得我国近代化一开始便出现急性发展。③近代化历程证明,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走与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例题❹】(2014·淄博三诊)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材料“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与“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一致。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社会发展的特征类别西方中国政治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民主化、法律化与制度化逐步为社会普遍接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末独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社会生活和习俗进一步近代化(续上表)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先后传入并成为主流科技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美、德成为科技中心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教育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例题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饮冰室合集》问题: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解析答案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回答。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