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东方金
1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程春曙摘要:本文首先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及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等方面,探讨本轮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轮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尤其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等方面的启示。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启示一、美国次债危机产生的根源2007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得全球股市连续下跌,美元加速贬值,国际风险资产被投资者摒弃,许多著名金融机构和国际投资银行也都出现在受次级债波及的名单中,其中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等2007年第四季报亏损接近100亿美元。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9年至1997年美国房地产贷款历史上第二次违约,而开始于2007年3月的美国次债危机就起源于同样的房地产贷款违约,属美国房地产贷款历史上第三次违约。追踪这场危机发生的根源,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因素和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防范和控制不足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则在一定范围内深化了此次危机的影响程度。从2001年到2004年,由于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一直在减息,从6.5%一直降到1%。这导致资金使用成本较低,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买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日益繁荣,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在欧洲、日本等全球其他地方同样大行其道,导致全球投资冲动,资金流动性过剩,从而埋下了这次危机的祸根。2001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充斥着成本低廉的国内和国际资金,降低了房地产开发成本和购买住宅的抵押贷款成本。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将许多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并打包出售给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这增加了发放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也降低了贷款成本,从而使得许多过去无法得到住宅抵押贷款的申请人可以轻易的得到贷款。数据显示,2006年就有60%的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出售。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尤其是结构化金融合约的发展与金融杠杆的大量使用加大了资金在全球流动的效率与规模,对本次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结构化金融合约本身是一项令人瞩目的创新,在这其中有着几乎对金融市场参与各方都有利的因素:资产供应者如银行可以获得资金以便更为持续地放贷并能保持一定的利差,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监管资本等;担保人可以获得一笔担保费;服务商可以获得一笔资产管理费;投资者可以获得一个能赢利、并根据他的风险/收益偏好定制的资产;二级市场的做市商因为提供市场流动性而获得买卖差价。金融市场的大部分参与主体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中受益。因此,我们认为,关键不在于金融创新工具本身,而是人们在使用这些金融工具过程中出了问题,一是上述市场参与各方的过度逐利驱动,忽略了标的信用资产的内在价值,及其是否具有偿债能力,二是对其中所涉及的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关于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方面。风险内在价值的变量主要是标的资产的可能违约概率、违约的时间、挽回率的分布、定期支付的结构等。其中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是构成衍生产品内在价值的基础,陷入危机中的美国银行机构当时显然违反了银行业基本的经营原则,为了逐利而忽视了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并没有认真考核贷款发放对象的内在价值和退出渠道,明知是不符合条件、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都可以获得超量房贷,其所隐含的风险隐患迟早要爆发。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市场风险预计不足,同样也会使金融机构产生巨大损失。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都采用在险值(VAR)来度量市场风险,在险值本身受到批评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波动性,作为这种度量方法的驱动因素是难以预测的。当我们是对违约事件而不是对违约率构建模型时,VAR模型就不能令人满意。当时美国结构化金融合约的定价主要依赖于历史的违约数据,而历史违约数据较优会使结构化融资产品的发行者风险偏好加大。例如1993年至1998年间,美国银行业贷款违约率低于2%,而1988年至1995年是4%。但是,市场风险是在不断演变中,历史并不能完全预期未来,这也是在险值VAR的最大缺陷。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如上所述,美国次债危机的产生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而是宽松的宏观环境和金融机构利益驱动导致风险管理出了问题。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多方研究表明,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直接冲击较小。不过,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与当年美国房地产投资过热有相似之处。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的风险管理有诸多启示,尤其能够对正在进行中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价值。我们认为,可以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危机产生后金融机构的危机处理以及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启发。第一,在任何时期,信用风险都是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信用风险本身的特点是一种难以对冲的小概率大影响事件。陷入此次美国次债危机的银行,危机根源就是属于小概率事件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恶化。贷款恶化是典型的信用风险事件,显示出在危机中出现损失的公司,在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可能做得有所欠缺。而从组合信贷及银行投资角度上3来讲,将要求更高的内部风险管理。陷入危机中的美国银行机构当年为追求过度利润而出现过度投机行为,从而使其偏离了银行业最基本的经营原则,而这些原则有助于银行机构从源头上规避信用风险。这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要确定贷款发放对象的目的及风险程度;评估贷款额度对银行和借款者的合理程度;评估风险和报酬,考察是否有多种退出途径,银行能否将资金用到其他更好的途径中去。当前,与危机发生前的美国类似,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也是房地产按揭贷款风险。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发展。与美国银行机构相比,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很多贷款行为完全偏离上述最基本的银行业经营原则。很大程度上,在银行信贷金融的支持下,房价才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飚升。上述事实,与美国房地产市场违约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另外,我国信贷资产除极少数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同时,由于近年来市场流动性过度,央行连续多次加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据2008年2月22日央行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多增,从人民币贷款增量的绝对数据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以13055亿元居首;从人民币贷款的部门投向上看,居民户贷款增速明显快于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2007年居民户贷款增加1.2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30.4%,增速比上年9.3%,同比多增5466亿元。居民户贷款中,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8686亿元,其中80%以上是住房消费贷款。而共计2.4万亿元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中也有3337.5亿元投向房地产业,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3.9%。当经济处于上升态势时,普遍的信用扩张有助于经济发展。然而,经济陷入衰退时,这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因为个人可能会失去工作,或者收入明显下降,不能及时偿还抵押贷款及信用卡债务。此时,负债的范围越广泛,对社会的危险就越大,此轮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属此例。在2004年美国利率达到最低水平之后,为避免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从而引起次级贷款市场危机爆发。我们注意到,由于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将支撑我国金融机构有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完善其内部风险管理,或会让房地产贷款风险实现软着陆,从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构成缓冲因素。同时,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了国内商业银行潜在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信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近期出台的一些管理办4法和指引给国内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供了政策规范。尽管如此,我们强调要遵循银行业最基本的经营原则,因为在我国金融机构从事信贷业务和各类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保障标的资产的偿债能力,是结构化金融创新产品稳健发展的基石。换言之,对于以银行风险资产为标的的结构性融资产品来说,银行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位于结构金融合约所涉各方信用风险的最底层,就如一个大厦,根基不稳,大厦怎能不倒?第二,关于市场风险防范方面的启示。美国次级债危机归根结底起源于房地产市场陷入衰退,引发的不合格贷款人违约。换言之,如果陷入本轮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能够预见到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这次危机,从而指导放贷,也许损失不会这么严重。那么,如何防范和减少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呢,本文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前文所述的模型定价机制以外,就是要加强研究和分析的力量,保持在金融市场中投资的理性态度,才能够对风险隐患及早发现并有所预警。例如,美国次按危机中,也有一家名为贝莱德的投行没有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贝莱德是管理着高达1.36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过去的六个月中,贝莱德的股价一直保持在200美元上下,而在过去一年中仍然保持了股价上涨的态势。贝莱德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得益于其投资风险的控制,而显然,投资风险管理的控制得益于该机构对美国宏观经济及其拟投资行业的研究成果。在其公告的所有投资组合当中,房地产和另类投资为710亿美元,资产配置和均衡投资为1390亿美元,流动资金3130亿美元,股票3220亿美元,债券5110亿美元。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虽然重视宏观经济、行业及公司研究,但是单方面的力量还是欠缺的,如果能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各方研究成果,比如其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评级机构,构成一个健全有效的交流网络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对今后开展信贷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形成支撑。第三,关于金融机构危机处理方面的启示。美国花旗集团是深陷本轮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之一。纵观危机发生前后,花旗集团分别采取如下行动,提高损失拨备——宣布裁员计划——新CEO上任——接纳财务投资人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出售部分业务以获现(例如出售在日本的CITIFINANCIAL消费信贷业务和其它市场消费信贷业务和分支机构)。除此以外,花旗银行积极参与美国政府的各项救市计划。例如,2008年2月12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参与了美国政府宣布的一项新的房屋贷款计划——“生命线计划”,该计划占美国房贷市场份额的50%,以帮助拖欠房贷的贷款人。5显然,花旗集团所采取的上述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作为全球最顶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希望重塑其在全球投资者心中的形象。而上述行动无非是想方设法筹资弥补次按损失,和整治现有业务格局。从上述花旗集团危机发生后的各项措施可得出如下几点启示:其一,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在各业务部门间严格设立防火墙,将有助于风险防范及金融机构在危机来临时的融资能力。危机出现后,花旗集团的筹资能力仍然较强。获亚洲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显然说明花旗集团在投资人心中具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随着美国宏观经济的好转,花旗集团仍然会恢复其昔日成长价值。同时也显示出,虽然投资人认为花旗集团在本轮次债危机中风险管理有问题,但投资人也认可具有悠久历史的花旗集团在其它方面的管理能力和价值。另外,能迅速售出部分业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次按风险并没曼延到集团旗下的每一个分支机构和每一项业务。同时也启示我国银行机构在各个业务部门严格设立防火墙的重要性。其二,在危机出现后,积极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市场各方进行合作,将有助于防范危机的曼延和重塑企业形象。花旗银行积极参与政府的救市计划,既体现了其与政府利益的一致性,其在关键时刻或会获得政府支助,也体现了花旗银行为避免危机进一步深化,也必须救助那些不合格贷款人,以避免出现更多的银行负资产。
本文标题: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东方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4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