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秦胜忠一、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是我市主要领导的重大决策长期以来,我市在“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旅游”之间发生多次争论与摇摆。在笔者看来,我市的主要问题不是“发不发展工业”,而是“发展什么类型的工业、怎样发展工业、在哪里发展工业”。首先,发展什么类型的工业,应当“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其次,至于怎样发展工业,应当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再次,在哪里发展工业,应当是“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所谓临(桂)苏(桥)工业长廊是指依托目前现有的桂林临桂新区(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在两个新区(开发区)之间长20.7公里的临(桂)苏(桥)一级公路沿线,规划建设若干个产业分工明确的工业集中区,最终形成长廊状产业布局。近两年来,中共桂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早在2009年5月,市委书记刘君就在“桂林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汇报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指出:“规划中2020年、2030年的桂林市,不仅仅要把临桂县放在里面,还要把灵川放在里面,苏桥、永福也要放在里面。我们还要搞一个临桂到苏桥的工业发展走廊,那是桂林市能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10年1月,市委书记刘君在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尽快开工建设临苏高速公路,着力打造临桂至苏桥工业长廊”。2010年22月,市长李志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苏桥经济开发区重点抓好橡胶产业基地、客车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聚集。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现代中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建设,着力打造临苏工业长廊”。2010年4月,市委书记刘君在“全市领导干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暨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再次强调“尽快建设临苏路,打造秧塘至苏桥工业走廊。”2010年11月,市委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以临苏路为纽带的临苏经济产业带、以各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节点的‘一城一带多点’工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临苏经济产业带及县域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地”。今年2月,桂林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永福县、临桂县要“开发建设临苏路产业带”。2010年12月,市委书记刘君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广西光伏太阳能生产、客车生产等基地和临苏工业长廊”。今年3月,市委书记刘君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创新管理和经营模式,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加快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秧塘工业园、临苏工业长廊建设”。3今年5月,自治区马飚主席在我市调研“桂林世界旅游城”时,提出了桂林世界旅游城的“一点三星三区”的基本布局。其中,“三区”(即“苏桥经济开发区”、“两江空港物流区”、“五通先进装备制造区”)都位于“临苏工业长廊”范围之内,加上我市西部区域已有的秧塘山水科技园、鲁山工业园,建设中的两江宝山工业园,已经基本形成一个长廊式的工业产业布局雏形。可以说,自治区作出的“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战略部署,为我市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吹响了“集结号”。二、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成为我市党政主要领导的一个战略决策。这是因为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是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是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稳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牛鼻子”。长期以来,我市工业普遍存在着产业链条短、区域辐射带动弱、产业集群集聚差等问题,加上我市各县内开发区数量多、产业同构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用地功能结构失衡等诸多新问题,影响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过程中,我市迫切需要根据产业集聚的要求,选择一定的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整合园区合理的用地需求,加快园区集约化建设,培育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可以通过提升西4城和苏桥两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实现我市中西部区域工业生产力合理布局、分工协作,有效的解决了工业经济“低、小、散”的深层次矛盾。特别依托现有的中橡桂林公司、福达集团、桂客集团、华力重工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打造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产业集群,率先形成多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2.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有利于加快推进临桂新区建设,早日建成桂林世界旅游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中,临桂新区与苏桥经济开发区同属于“桂林世界旅游城”的范围。而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有利于加快临桂新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首先,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有利于缩短临桂新区与苏桥开发区的时空距离,不断拉大临桂新区乃至全市的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其次,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有利于充实临桂新区、苏桥开发区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有利于加快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秧塘山水科技园、苏桥经济开发区等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建设,逐步提高区域空间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临桂新区、苏桥开发区的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再次,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可以带动两江机场临空物流园区、凤凰组团等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临桂新区、临桂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与桂林世界旅游城提升相互照应、有机衔接。3.打造临苏工业长廊有利于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建设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推进服务业改革试点。长期以来,桂林市受以漓5江为中轴发展的城建格局限制,导致城市规模偏小,产业布局缺少空间依托,无法突出服务业、旅游、商贸的主体功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且配套不够合理,导致城市的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减弱,都在进一步限制老城区的旅游业、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市需要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按照“搬大、搬强、减污”的原则,鼓励市区工业企业向临桂、苏桥实现搬迁改造。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不仅能为我市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桂林老城减轻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加强漓江生态保护,还能疏解和提升桂林老城区,进一步优化全市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各项建设工作。三、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的具体建议如今,着力打造“临苏工业长廊”的战略构想即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临桂新区(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良好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二是临苏工业长廊的主轴——临苏一级公路已于2009年实现开工,计划于年底建成通车。三是作为临苏工业长廊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宝山工业集中区已经完成规划并开始征地工作。作为自治区级B类工业集中区、面积达7500亩、基础设施总投资达12.39亿元的宝山工业园区将成为连接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桥开发区的重要一环,也将成为临苏工业长廊上的最重要一环。如何进一步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笔者提出如6下几点建议:1.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必须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一是要高起点制定临苏工业长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与我市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连接,立足长远,适当超前,区分层次,合理布局,注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的共建共享。二是以主体功能区的视角,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探索建立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三是具体分析临苏工业长廊与桂林城市工业类型、城市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临苏工业长廊的点面状、轴线状、扇状等的布局模式,确定由点面状布局模式到轴线状布局模式。2.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遵循“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功能互补,梯度发展”的指导原则,加快合理的工业空间集聚,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坚决避免出现“圈地”和“囤地”现象出现。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为切入点,实现“路、水、电、房、校、所”六位一体、齐头并进。重点完善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市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公共交通。三是完善学校、医院、体育、娱乐之类的配套生活设施、服务场所。根据入园企业需要,各个园区还应鼓励设立相应满足订单式服务所需的场所及相关配套服务。3.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必须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一是依据区域产业经济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围绕我市“五大五小”产业发展现状,尽快明确临苏工业长廊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着力提高现有产业7层次和产业集中度。特别是在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重视引进大型企业,注重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桂林尚未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还没有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前提下,发挥中橡桂林公司、桂林客车工业集团、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壮大。结合国家、自治区关于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对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鼓励现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临苏工业长廊的龙头企业竞争力,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确保园区企业和工业长廊建设的发展质量,力争做到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入园,国家重点鼓励产业优先发展,力求避免出现工业园区产业档次低、结构分散化的现象。重点鼓励能够对量大面广的小企业具有带动作用和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关联度的骨干企业入园,提高区域经济特色的组织化程度,尽快形成相关产业集群。4.打造临苏工业长廊,必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突破以往按行政区划管理企业的模式,以产业为导向,解决好行政管理分化和统一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是加快打造临苏工业长廊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省管县”的大趋势之下,如何理顺临桂新区、苏桥开发区与临桂、永福两县之间的关系,破解制约临8苏工业长廊的体制机制问题值得尽早、超前考虑。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向国家积极争取,尽快实现临桂县、永福县的“撤县设区”。二是在目前还不能实现临桂县、永福县“撤县设区”的前提下,向自治区争取先对苏桥、两江等相关乡镇进行区划调整,分别划归临桂新区、苏桥开发区管委会。三是明确管委会的职责是代表市委、市政府行使县级管理权限,加快建立园区独立的财政体系。在对园区管委会管理和考核上,尝试将园区规划建设程度、基础设施配套率、产业体系完善程度、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工业产值、融资服务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内容。四是建立和完善园区政务中心,由所在县(区)的各部门派出业务骨干到同区办公,与园区一道对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做好服务,实现由“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作者系民建桂林市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