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授课老师:黄颖黔1绪论1.1学科历史渊源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辩证法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创立,强调运动发展变化、思想素材丰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整体的辩证思维看待世间万物,阐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特性,但理论基础是头脑的猜测和臆断。19世纪的黑格尔哲学是马列哲学的理论源泉,对自然辩证法影响甚大1.1学科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创立马恩共同创立辩证法马注重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哲学,恩钻研自然辩证法和革命策略。《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20世纪初,列宁撰写《唯批》,捍卫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本性马列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根本,强调社会实现第一性,弘扬科学理性,为科学合理性提供辩护1.2学科体系(缺图)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各个学科的关系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没有高矮贵贱之分(倡导和统帅关系与事实不符,缺少依据)1.2学科体系自然辩证法研究重点和体系构造恩格斯、列宁创立时期,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0世纪中期,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大有发展20世纪中后期,科技观和STS越发重要现时代,科技政策和科学文化研究是热点自然辩证法的四大板块: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科技观+比较科技政策1.3创立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完善和发展20年代,苏联学者发现《自然辩证法》手稿,随即展开研究、宣传工作,30年代创立学科,并逐步体系化20世纪30-7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辩证法已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对各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事业产生了影响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列主义在苏东欧失势,自然辩证法也然本章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创立和发展概况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2.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积极价值: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历史局限:缺少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2.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2.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主义思潮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巅峰之作,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2.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物质构成,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是科学的,客观的形而上学性,认为不能超越经验,死板不灵活,看不到层次2.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变革时代催生全新的唯物辩证思想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改变,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马恩的哲学研究和探索,对欧洲哲学批判继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凸显党性和阶级立场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2.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旧的自然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开辟科学哲学研究的新天地推进社会实践和科技进步马列思想精髓:彻底的唯物,辨证的思想本章学习重点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3.1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系统自然观孕育在20世纪30年代,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系统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3.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自然观强调物质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基本特点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无限丰富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3.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有进化,又有退化马哲强调:自然界有进化发展的本性,四大进化就是例证(宇宙,地球,生命,人类)进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系统涨落,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进化论思潮,马列主义传播与20世纪中国变革3.3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是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进化和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具有辨证关系对立性:有质的区别,物质基础、发生条件、发展方向截然不同统一性:都是物质客观的属性,相互包含、共生依存、融合交替、此起彼伏进化、退化是都需具备客观条件本章学习重点系统自然观的科学依据进化-退化的辨证关系4.人与自然4.1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演化创造了人类,劳动的作用居功至伟(唯物史观)社会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就是多样化的劳动,“去粗取精,为我所用”是最重要的实践实践全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止境现代人的体质、心智、行为仍在进化,社会形态的进化也与此同步4.2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四个阶段古代——人类被迫屈服自然近代——人类力求征服自然现代——人类屡遭自然惩罚当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20世纪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自然观备受瞩目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4.3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客观的、第一性的、先在的、无限的人工自然:人化的、第二性的、创生的、有限的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内在联系两者本质统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变动趋势: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天然自然逐渐向人工自然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天然自然日渐消失,人工自然大幅扩充,比比皆是4.4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以人为本,保障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后代永续发展“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人与自然)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型国家本章学习重点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唯物史观)分析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和摆脱这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解和认识科学发展观5.科学认识与科学价值5.1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活动遵循共同规范,这是在近代社会逐渐形成的科学认识主体(一群人,不是个体)科学认识客体科学认识手段和中介5.1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与哲学、人文和日常认识全然不同,具有独特的认识论特征可检验性(客观对象、可控条件下研究、可重复、可检验)系统性(逻辑工具、形成结构、内容完备自治)主体际性(科学范式相近相通、指标一致、主体通约、社会承认)抽象深刻性、思维创造性、准确预见性5.2科学认识过程科学认识过程获取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I——科学事实II——科学事实III提出科学概念,科学假说或科学定律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预见性5.3科学价值观当今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科学蕴含丰富的社会价值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探索真理、开拓创新、有条理、有怀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5.3科学价值观两种科学价值观的论证科学价值中立说科学是关于各种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伦理是关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负载价值说在理论方面,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或其过程的规律性,是人们从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方面,、应用科学认识去改造自然,使人们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获得自由本章学习重点科学认识的基本特性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两种价值观6.科学理论的形成6.1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界定科学问题都有现实依据且与科学发展水平有关合理的科学问题都有明确指向,具有可解性,且暗含求解套路科学问题源自社会实践现有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不同学派的争论社会现实需要科学家的兴趣和心智偏好6.1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常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在研究工作汇总,适当地选择科研选题社会需要原则、理论创新与创新性原则、科学逻辑性原则和现实可行性原则、适度超前和冒险原则6.2科学事实的获取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科学事实是单称的客观陈述,具有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尽可能给出定量描述,通常还要说明实验和理论背景科学事实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获得,这两种方法各有适用范围观察和实验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留心“意外的事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6.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实验与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反映关系,“白板说”并不成立科学理论都有观察实验依据,但都经过了科学思维加工处理,蕴含了人的主观创造观察实验也渗透着科学理论,描述和解释方式都有“理论负载”,观察实验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理论科学活动是依据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设计观察实验,构造科学理论6.3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界定依据现有理论和感受,对未知事物的推测性说明或翻译,是新科学理论的雏形科学假说的产生出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事实(科学发现,反常实例)原有理论的推广和衍生协调理论内部的矛盾纯粹的思维创造(实际意义若有若无)6.3科学假说的界定科学假说的特征有科学依据,合乎逻辑规范思维创造的能动性,个体认知差异较大科学认识的探索性,多数是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少数幸存下来,过渡进化为科学理论构造科学家说是科学认识的必经之路本章学习重点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选题的原则实验观测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科学假说产生条件,科学假说的特征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7.1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认知和科学理性相容性评价(理论背景)自洽性评价(逻辑严密):科学悖论简单性评价(科学认知偏好)7.2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经验检验是指直接诉诸经验来检验理论的真伪,但经验检验原则尚未取得共识经验证实(经验主义、归纳主义、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观点)反驳证伪(批判理性主义、演绎主义、证伪主义观点)范式比较(历史主义、系统论观点)7.3科学理论评价的困难科学理论的鉴别和评价意义重大科学共同体需要去伪存真国家和社会各界需要扶优汰劣理论的鉴别和评价苦难重重、异常艰辛实践是终极标准,但检验无休无止,永无定论经验论和整体论各有利弊真正的证实和证伪几无可能逻辑经验也有难言之隐,对逻辑以外的认识无能为力,很难做到完备周详7.4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科学理论的扩散传播和社会确认属科学传播学的问题科学创见具备主体际性(主体间性)科学理论讲求“修辞技巧”、“合时而用”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