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明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学时54课程学分3开设年级三年级教研室小学教育学教研室负责人杜德栎2《教育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教育学是师范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效果(或质量)的评价等几部分内容。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在于:第一,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展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第二,使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它教育学科、学科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第三,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优良品质、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重点在于树立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使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识别、批判和抵制违反教育规律的思想和行为,促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二)坚持做到学科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知识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的统一。(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联系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联系学校工作的实际,面向中小学教育,尤其突出中学教育的特点。(四)从我院学生实际和公共教育学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深度、广度适中,难点、重点突出。(五)考虑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在内容上增大学校教学工作的比重,并把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到大纲的各个部分。(六)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材体系的逻辑上做到开放性,以便学生对教育理论新成果的吸收与实践。教育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分配如下: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6第二章教育功能3第三章教育目的3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自学内容,不考核第五章教师与学生6第六章课程3第七章教学理论6第八章教学实践6第九章学校德育6第十章班级管理6第十一章教师教育研究自学内容,不考核第十二章基础教育改革自学内容,不考核机动、复习、考试9合计54以上共计四十五学时。按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公共教育学授课时数为五十四学时,余九学时为见习、教师技能训练、复习考试时间。3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一,讲清概念、原理,指出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二,联系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联系当前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实际,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第三,重视见习环节,如观摩教学、拟定教案、试讲,观看教学电影,CAI教学等。第四,注意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作业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种类有:整理笔记,预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结合预习提问,做复习思考题,结合见习拟写教案和班主任工作计划,进行专题调查,组织专题讨论会等。第五,注重教师技能训练。结合理论学习,安排了教师技能训练系列活动,加深学生教师职业体验,不断提高学生教师素养。教育学的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学纲目第一节对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教育(二)近代教育的特点(二)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二、教育学的发展(一)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学(二)多样化阶段的教育学(三)理论深化阶段的教育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2.教学要求本部分作为教育科学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能够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要素、形态,能够比较几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认识;认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等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每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等问题。3.问题思考(1)什么是教育?你对教育有何认识?在你看来应当如何理解和表述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3)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4(4)现代教育阶段的主要特征?(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教育学历史发展中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4.参考文献(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4)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5)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6)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学纲目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三)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四)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五)教育的生态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2.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及类型,能够掌握教育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能够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问题思考(1)如何认识教育的功能?(2)如何对教育功能进行分类?怎样认识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4)如何理解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5)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6)教育在改善人口素质方面有什么作用?(7)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4.参考文献(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杨淑芹.《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王守恒、查啸虎、周兴国主编.《教育学新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6)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傅道春主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学纲目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二)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三)时代的影响(四)未来社会的教育理想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中国古代教育目的二、中国近代教育目的三、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五、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2.教学要求6通过教学,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分析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3.问题思考(1)为什么旧中国的教育的目的往往很难实现?(2)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哪种理论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3)你是如何理解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五育”之间,学校真的能做到“平衡”吗?(5)“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够实现吗?为什么?4.参考文献(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1.教学纲目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要素三、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国外现代学制的建立与变革2.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构成要求以及制定的依据;了解我国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国外现代学制的建立与变革的趋势。3.问题思考(1)什么是学制?确定学制的依据是什么?(2)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3)国外学制的类型有哪些?(4)谈谈你对我国现行教育学制的认识?(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趋势?4.参考文献(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3)杨淑芹.《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全国十二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育纲目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劳动特点与价值(一)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二)教师劳动的价值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社会地位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二)教师的权利(三)教师的义务三、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一)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三)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四)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教师的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性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结构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2、表达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五)身心素质五、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一)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紧迫性(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概述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3.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8(二)学生的义务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三、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一)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二)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1.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2.少年期学生的教育(三)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1.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2.青年初期学生的教育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一)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互尊的关系(四)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合作关系(五)教师与学生在心理情感关系上表现为互容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