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1页,总4页限时训练试卷24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明人徐有贞指出:“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宋人才胜过汉唐的基础是A.教育体系的变化B.士大夫文化的深刻影响C.市民文化的广泛普及D.理学的构建和普及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的含义是A.政府的弊端在所难免B.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C.政府权力不应受到外来力量的控制D.“邦联”政体比“联邦”政体要好3.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4.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材料表明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两极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障碍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5.“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6.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A.罢黜百家B.儒学独尊C.设立太学D.君权神授7.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材料主要说明戏剧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B.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D.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8.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强调“理在气中”9.近代中国的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本者何?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侵耗而已。”这反映出他A.同洋务派思想如出一辙B.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藩篱C.明确反对进行政治变革D.有了明确的近代外交观念10.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指出:“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是迷信,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制,这是群众心里没有民主的影子,不晓得民主究竟是什么的结果。”这反映了毛泽东A.认识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在五四运动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肯定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养中的作用D.运用新的思想理念反省批判国民性11.孙中山说:“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为此,孙中山A.倡导民主共和B.提出民族主义C.主张君主立宪D.明确主张反帝1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13.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普罗泰格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4页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孔子与普罗泰格拉观点的相通之处是A.否定神的存在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C.宣扬唯物主义D.蕴涵着以人为本思想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22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10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一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试卷第3页,总4页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B项是原因,但不是“基础”,排除;C、D项是宋朝人才辈出的表现,排除;2.B【解析】根据麦迪逊的观点可知,正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天使,所以需要政府;正因为不是天使统治人,所以需要对政府加以控制。并不是在强调政府的弊端在所难免,故排除A项;因为存在各种弊端,所以需要采用相应措施以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故选B项;为了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必须要有外来的力量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涉及“邦联”和“联邦”的比较,故排除D项。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对官民服饰有严格规定,但到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即服饰逾越了等级秩序,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选项A正确;材料主旨是服饰逾越等级秩序,而非民众追求奇装异服,选项B脱离主旨,排除;理学主张遵守三纲五常,与材料中现象相左,排除C;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者政治地位的变化,且根据史实,当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4.A【解析】根据“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可知材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起了主导作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C项错误;本题分析的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而不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具体趋势,D项错误。5.A【解析】以守株待兔形容因循旧制的错误,这一学派是法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与其同属一家,A项正确;承认贵贱等变化和“天地与我并生”的齐物论,都属于道家观点,BC项错误;指责“八佾舞于庭”违背了秩序,属于儒家观点,D项错误。6.D【解析】题干中材料大意为: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派来帝王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可见,董仲舒将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帝王,是其君权神授主张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权力的来源问题与罢黜百家、儒学独尊等强调儒学地位的内容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太学等教育改革的内容,故排除C项。7.A【解析】根据题干中戏剧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结合所学可知,“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纲常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体现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与民众精神需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古代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戏剧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成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不能说明戏剧成为统治工具,故排除。8.B【解析】根据材料“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以看出该段材料主张君臣平等,这是黄宗羲的思想。A项是李贽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观点,故选B;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排除;D项是王夫之的观点,排除。9.B【解析】根据材料“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各种创制”“纲纪、法度、人心、风俗”,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是末。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先进科技是末,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是本。很明显,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故A项错误,B项正确。郭嵩焘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郭嵩焘的本末思想,没有涉及外交观念,故D项错误。10.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中毛泽东从科学与民族的角度来判断国民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1.A【解析】“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反映了孙中山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也认为君主立宪不适合中国,他认为中国不能继续实行君主制,故A项正确。民族主义体现的是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主义思想,排除B。主张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孙中山是革命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反帝内容,排除D。12.D【解析】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和封闭性的特点,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均是为了说明革命根据地可以生存发展,因此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故答案为D项。毛泽东阐述的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理由,排除A项;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方式,没有涉及革命的依靠力量,排除C项。试卷第4页,总4页13.D【解析】由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可知,二者都强调人自身,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孔子和普罗泰格拉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A项错误;在二者所处时期天主教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两者思想都是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14.(1)原因:“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统;近代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影响:有利于民族主义和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化;为封建主义复活提供了便利;不利于对西方文化的理性、深入认识。(2)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体现了精神方面的进一步解放。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总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