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课堂教学要素的规范与变革之探索
课堂教学要素的规范与变革之探索【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规范是教师上课必须遵守的基本底线,同时,课堂教学还需要进行创新,进行变革,让课堂的精彩纷呈迭起。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要素的十个方面对规范与变革做探索,分别是知识生活化、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课堂教学优质化、教学对象全员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关键词】课堂教学要素规范变革苏教版教材《最佳路径》讲述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一个难题: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他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启发: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难题迎刃而解。后来,他设计的迪斯尼乐园,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选择!迪斯尼乐园小路的设计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变革,让游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走出小路;小路的设计又是在变革的指导下规范,设计者的目的是:一条条美丽的小路展现在游人面前,这正是设计者追求的规范。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各种教学流派纷拥而至,让人眼花缭乱。但不管怎么变,必要的课堂教学规范应成为教师上课必须遵守的基本底线。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还需要进行创新,进行变革,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就是,让课堂教学规范成为课改中坚守与变革相互促进与交融的规范。那么在语文新课改背景下,落实课堂教学规范需具备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体现着怎样的规范与变革的蕴意呢?下面就课堂教学十大要素论述规范与变革的融会贯通。1、知识生活化。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有人说:如果在一定年龄段里,应该读的没读,应该看的没看,应该做的没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这是非常有哲理的话。《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调整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不难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生活回归的方向,知识要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知识生活化是有趣味的,学生参加辩论会,辩论长城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是苦难?是平安?是骄傲?是屈辱?或是其他。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也因此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知识生活化是有情景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葡萄沟》,做现代的葡萄沟主人,为名扬天下的葡萄打广告;做经销者,推销美味的葡萄干;也做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招待远道而来的佳宾。没有融合鲜活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肯定是单调的、乏味的。课程改革就要加强教学过程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要加强教学过程与当前现实的结合,盘活知识;要加强教学过程与学生未来生活的对话,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服务。这就做到了规范与变革的有机结合。2、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的职业不是让老师自己更聪明,而是让学生更聪明的职业。但是,学生学习主动化却有许多“假”的成分。课堂上,环环相扣,妙语连珠,完美的没有缺点。崔峦老师说:太完美了就是缺点。老师如此导演下的课堂就是“完美的没商量”。我们要摈弃课堂里被动的表现:听,被动的。“请同学们认真听。”言外之意同学们不认真听。“已经讲过的内容不重复说。”这说明学生没听同学发言,重复回答。口语交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没有倾听,何来表达,更不用说应对了。在课堂里,学生会“失聪”,老师也会“失聪”。说,被动的。老师提问题,学生察言观色,言不由衷。也有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独特,说些古怪的理解,引起别人注意。“说”在三个年段都特别强调是“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要真说,敢说,能说,会说。读,被动的。初读马上进入文本研究,表达就结巴了。情感不浓的文章,要学生读得深情无限,这是不现实的。写,被动的。“作文就是编嘛。”学生这样说。他们就编,编得煞有其事,活灵活现。提倡小练笔,提倡读写结合,提倡写日记,做法很好。但每课都练笔,每天都日记,泛滥了,就会招到学生抵触。3、师生互动有效化。课堂时间是一个常数,在有限的时间里就得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讲究课堂的有效性,讲究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古老的教学理念“教学相长”又有了时代的亮色,面对新知,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彼此的情感,彼此的体验,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最美的花朵。《坐井观天》中小鸟与青蛙围绕“天有多大”展开争论,课堂上学生围绕“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展开争论。有说小鸟对的,有说青蛙对的,也有说小鸟和青蛙都对的。老师肯定大家有想法,要求学生各自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此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会跳出井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效的,生本之间的对话也是有效的。实现了多种信息的沟通、汇聚和融合,每位学生都置身于和谐的氛围里,品味和谐带来的快乐。课堂中的一切,应该都是学生在学习,老师要做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法国作家雨果说:“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另一位作家巴尔扎克也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规范的语文课堂就要讲究有效,讲究师生对话的有效,师生互动的有效,让学生成为“能思想的人”、“力量无边的人”。4、学科教学整合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第四点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里明确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教学《丑小鸭》之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连环画。在学习时,学生明白:一个场景就可以是一幅画。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课外画出场景图,再组织全班交流。画的同时,又一次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真正把课文的主题给表达出来,达到了用心阅读,又超越文本的目的。学生作画,加文字说明,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语言与精神同构同生。也可在交流后,展览连环画作品,让成功蔓延开去。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文”的同时,学生画出合乎要求的图。文中有图,图中有文。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一举多得,而且组合得不露声色,浑然一体。学科教学整合变革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规范,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常识课、思品课、音乐课、美术课,或是什么都不像的课。整合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语文课就是语文课!5、教学过程动态化。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对“生成”的描述是:教育即生成,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生成”是最时髦的字眼。翻开教育书籍,“生成”扑面而来。喻示着教育者对“生成”的重视,也揭示“生成”有其独特的魅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鲜活起来;给生命融入知识,让生命厚重起来,把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的一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课堂的变化,关注课堂教学境界的提升。“为生成而为,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我是什么》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这个“我”会变云,会变雨,会变雹子,也会变雪。课文最后一句话:“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学生们不费劲地猜出:我是水。就在这时,一个小男生说:我是雷锋。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夸张地哄堂大笑,老师看场面有些乱,马上制止他说,这个话题就到此结束。“我是雷锋”,这是很有思考价值的一种想法。学生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得出的判断,课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写水做过许多好事。在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目中,做好事就是雷锋,很纯正的中国式想法,没有错。或许老师是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忘了应变。一步之遥的动态生成就永远被拒之门外了。教学过程僵化了。6.教学内容结构化。在今天的语文课堂里,还会经常发现以课文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模式这一怪圈。大大小小的怪圈在语文课堂上空阴霾不散,面面俱到的情节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占用了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时间。那么怎样做才更规范,更合乎课改的精神呢?这就呼吁我们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范、认知水平,形成逻辑结构。孙梨的《采蒲台的苇》,思考:除了苇以外,还有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感动、英雄。问:有多少位英雄?朗读、感悟,填空:(一位,十二位,十三位,无数位)英雄。问:这些英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默读,找出句子,说出理由。以此为例看教学内容结构化:感动、英雄两块内容,覆盖全文,集中问题情境。而在通常的“情节讲问”模式中,这样一部分教师可能会有十几个问题设计。结构内容相对独立,一位英雄,十二位,十三位,无数位英雄,化整为零,单独研读,分解读懂全文的难度。每块内容虽然相对独立,但都是紧密相连,都是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最后都集中于“感动”,“英雄”。采蒲台究竟有多少英雄?学生众说纷纭,作家孙犁塑造了英雄群体形象。学生感悟出不一般的英雄,这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也是更高层次的感悟,更是极有个性化行为的独有的感悟。7、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策略,落实在教学的行为和手段上,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多数研究者都采用列举的方式,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等。正确地、综合地运用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让每一个孩子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得到最好的、最高的发展。在具体运用时,把握两点要求:教学策略综合运用。教学策略的运用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方法要综合运用,不能僵化。课标中提倡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中有接受学习,提倡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接受学习。不同的教材,用同一种设计方案去实施;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段落,用同一种思路去落实。或是不同班级,运用同一种方法去应付;不分年级,套用相同的模式。固守同一版本的教学,是危险的,是一种漠视学生生命发展的行为。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对比一下,一年级的拼音教学用探究法呢?还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优美的段落让学生去讨论呢?还是去积累背诵呢?课标中有关记忆积累的描述就有10个地方,这种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改进行中,有些老师怕被人戴上“老师讲到底”这顶帽子,课堂上,该讲却不讲,该透彻分析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把讲授法推向尴尬的境地,又是何苦?8、课堂教学优质化。课堂的教学环境和语文教学的多种要素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掘,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更有师生心灵的对话与沟通,课堂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都会关系到一个成败的前提,就是各方面是否有效,是否达到教学优质化。但这些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偏差:教学目标定位随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老师提一个问题:你欣赏文中哪个角色?思考:欣赏孙悟空、猪八戒都可以的,如果欣赏白骨精,怎么办?如此提问,学生欣赏白骨精就变得最正常了,因为老师有这种教学套路,欣赏谁,就包括文中所有角色,当然包括白骨精,学生会揣摩老师心思。可白骨精是文学形象,是邪恶势力代表。欣赏白骨精,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无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非“语文”。有时我们会发现课堂很热闹,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老师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会发生质的影响。课例:《从现在开始》,老师讲故事,每段放课件动画片,进行人物思想分析。听课老师搞不清是什么课,故事课?动画片课?思品课?但这是语文课,真是悲哀。“乱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一部分语文课的真实写照。9、教学对象全员化。每一个老师都要思考的故事:一节公开课,老师激情澎湃,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在角落的位置,小男孩摆弄着玩具,正起劲,全然不顾自己身在何处。我提醒他,“别玩了,老师叫你,你会答不出来的。”小男孩笑笑,说:“老师不会叫我,她只叫那几个同学,今天,你没发现?”我一脸惊讶,细思量,果然如此。再思量,这位小男孩承受着怎样一种痛苦。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课堂也不少,让个别学生撑起课堂教学这座不牢固的“大厦”。一是思维敏捷的。这类孩子头脑很灵光,请他们展示会博得阵阵掌声,学生出彩,老师光彩。二是表现欲强的。这一类学生人越多越兴奋,“我,我,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要素的规范与变革之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