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淡水底栖动物Freshwaterzoobenthos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animal):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第一章水生寡毛类AquticOligochaeta(水蚯蚓Freshwaterearthworm)形态构造分类依据一、形态构造及其特征1.个体大小:较小,1~30mm2.体形:圆柱形,柔软透明,分头及躯干两部分3.虫体构造(1)头部:体前端,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口前叶:头前端突出的吻,半个体节组成,向前突出盖在口的上面;形状很多,为分类的依据。围口节:构造简单,无刚毛,口位于围口节腹面。(2)躯干部:A.体节:头后面为第一节,以Ⅰ、Ⅱ、Ⅲ……表示B.刚毛:几丁质,着生于顶壁,通常成束,每束几根~20根,每一体节皆具有4束刚毛,背刚毛2束+腹刚毛2束。*刚毛在头后的第二节或更后的体节开始,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刚毛种类及分布:发状:细长,光滑或具小齿,中空或中实针状:比发状较粗短,单尖或分叉。钩状:呈S形,中部有毛节,远端分为近叉和远叉,有时近叉退化,变成单尖。分布:背刚毛——发状、针状、钩状。腹刚毛——钩状,少数发状。*每体节四束刚毛,数目、形状、起始体节,为分类的依据。C.鳃:部分种类具鳃,在躯干部之前或尾部的两侧,杆状、叶状,为分类依据。D.鳃盘和尾杆:鳃盘:体后端的凹窝,内有2-5对指状鳃。尾杆:鳃盘后缘延长的一对杆状物。*有无鳃盘和尾杆是分类上的依据。E.眼:一对色素点,有或无,在口前叶两侧,*分类依据。二、生殖1.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2.出芽生殖:体后若干小节形成新个体的头,其它位于新个体之前的小节组成旧个体的尾,首尾相接。3.再生:身体断裂后各部分能重新形成完整的个体。三、呼吸体表呼吸或由皮肤形成的特殊的鳃进行呼吸。四、食性及分布:食性:吞食泥土有机物、动植物腐屑、细菌、藻类,尤其底栖硅藻,能改善环境。分布:生活于湖、池、沟的底部,为淡水底栖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的生活在有机污染的水体中,在O2为10-60%水中生长很好;严重污染的水沟、水洼、河边和水池等地,特别在污水中颤蚓大量繁殖。五、分类及常见属特征近孔寡毛目——顠体虫科、仙女虫科、颤蚓科前孔寡毛目——带丝蚓科(1)顠体虫属Aeolosoma:体小,约10mm,扁平;口前叶扁平,附有纤毛。体内有黄绿色的油滴;刚毛Ⅱ节开始,背刚毛基本上由发状刚毛组成,每束5-11条。生活于清水的污烂物中。(2)仙女虫属Nais:体细长,6~10mm。两侧有眼;棕黄色,背刚毛从第Ⅵ节开始,由发状(1-2条)和针状(1-2条)组成一束,腹刚毛从第二节开始,钩状,第2-5节较长直,其余体节较短。大部分时间行芽裂生殖,有性生殖6-7月份进行。(3)杆吻虫属Stytaria:口前叶延长成为杆状长吻,柔软透明,有助感觉、摄食和防御敌害。体作“Z”形运动。Stylarialacustris(4)吻盲虫属(Pristina):口前叶短而钝,延长成触手状,无眼。(5)头鳃蚓属(Branchiodrilus):鳃杆状,位于体前端的两侧,每节一对,无眼,长50mm。(6)尾鳃蚓属Branchiura:体长150mm,淡红色或淡紫色。体后部约1/3开始,每一体节上均有一对丝状鳃(60~160对)。在某些污染水体中,种群数量大。(7)颤蚓属Tubifex:虫体微红色,口前叶稍圆。背刚毛发状或针状,从第二节开始出现,针状刚毛分叉,叉内生小刺,为2-12个细齿,腹刚毛每束3-6条。个体不大,可颤动。常为最严重污染区的优势种。(8)水丝蚓属Limnodrilus:体长35~65mm,口前叶圆锥形。小而细,红色透明个体,背、腹刚毛均钩状,每束5~8条。(9)带丝蚓属Lumbriculus:体中等大,40~80mm。红色或黑褐色,体前端浓绿色。口前叶球状。刚毛每节4束,每束2条,背、腹形状相同,皆为双叉形(钩状)。为典型的α-中污带生物。(10)管盘虫属(Aulophorua):鳃盘后面有一对尾杆(11)尾盘虫属(Dero):体末端有薄而扁、中央凹入的半圆形浅碟状的尾盘,上面有2-5对指状鳃。六、在渔业和水体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做鱼饵、钓饵。2.肥土和松土用3.做污染的指示物:颤蚓为污水生物,带丝蚓为典型的α-中污带生物。七、复习题1.叙述水蚯蚓的主要特征2.刚毛类型、着生位置?3.常见属特征4.哪些可以作为水蚯蚓的分类依据基本构造和分类特征识别常见种类经济意义第二章软体动物Mollusca一、腹足类Gastropoda1.形态构造及其特征(1)外形构造:A.体形:陀螺形、圆锥形、塔形或耳形B.贝壳:螺旋形,大多为右旋,少数左旋。螺旋部:从螺纹的末端—壳顶,是动物内脏盘曲之处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最大,壳口所在处,可容纳动物的头和足部。壳各部分名称壳顶: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壳口:体螺层基部的开口,为动物体外的开口。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个螺层。花纹和突起:*如螺棱,螺肋、螺旋纹,瘤状结等为重要的分类依据。缝合线:两螺层之间的缝。*螺层的数目:是以壳口向下,计数缝合线加1即是。螺轴:贝壳旋转时所绕的中心轴,为假想的轴。脐孔:螺轴在旋转时,常在基部留下一小窝。厣:腹足类后端分泌的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薄片,将壳口堵住;大小、形状与壳口相同,起保护内脏的作用。瘤状结节脐孔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壳宽:壳左右两侧最大距离螺旋部高度:由壳口上方至壳顶的距离。壳口高度:由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壳口宽度:由外唇至内唇(壳口内缘到外缘)的距离。壳的方向:壳顶向上时为上方,壳口就为下方。壳的测量内部构造内脏:位于螺旋部足:位于体螺层,拓面宽广,发达,适于爬行或附于它物上。头:位于体螺层,呈圆柱形或稍扁,上生1-2对触角;眼1对,位于触角顶端、中部或基部;头的腹面有口。(3)主要特征A.具有一枚贝壳,左右不对称,称单壳类B.体左右不对称,分头、足、内脏团三个部分C.足发达,位于体的腹面,故称腹足类D.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E.具有明显的眼,位于触角的顶端或基部生殖前鳃亚纲(除盘螺科以外)——雌雄异体肺鳃亚纲(椎实螺、扁螺)——雌雄同体(1)雌雄异体的生殖结构雌性:卵巢、输卵管、蛋白腺、受精囊、交接囊雄性:精巢、输精管、前列腺、阴茎(2)雌雄同体的生殖结构:两性腺、两性管(3)生殖过程:(可以性逆转)卵生:体内受精,卵被储存在卵袋内(1-几十个),产于体外,周围被土所包围,形成一个带泥的泥皮卵,贴在水草茎上、岩石上。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为自由活动的幼螺,再产于体外,其发生过程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分类及常见属的特征前鳃亚纲:具厣,触角一对,称前鳃类,雌雄异体。(1)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贝壳圆锥形,表面光滑,一般不具环棱。体螺层膨大,壳口高度约等于螺旋部高度。螺层数为6个。(2)环棱螺属Bellamya:贝壳中等大,圆锥形或低锥形,螺层面近乎平直。壳面上具有明显的环棱,体螺层上环棱数目不超过3-4条。草绿色或古铜色。(3)钉螺属Oncomelania:贝壳塔形,螺层膨突,壳顶尖,螺旋部高,表面有垂直的肋纹,纵肋数目10-30条,壳高6-10mm。脐孔不显著,壳口卵圆形。厣角质。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4)沼螺属Parafossarulus:贝壳卵圆锥形,质坚厚,螺塔高,螺层略凹,具螺棱或螺旋纹。具脐缝。壳口卵圆形,口缘厚。厣石灰质。(5)涵螺属(Alocinma):壳略呈球形,薄而透明坚硬,体螺层的高度为螺旋部的2倍以上,体螺层膨大,几乎形成全部贝壳。肋蜷科(6)短沟蜷属(乌浉)Semisulcospira:贝壳塔形,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或具环肋、纵肋或颗粒突起,壳顶常被腐蚀。壳口卵形,上下两端均呈三角状,体螺层下具3条螺肋。为许多血吸虫的中间寄主。肺螺亚纲:无鳃、外套膜成肺,无厣)——(7)萝卜螺属Radix:壳薄,无厣,卵圆形或耳形,右旋;螺旋部短小而尖锐,高度小于壳口高度,体螺层极膨大。(8)椎实螺属Lymnaea:贝壳薄,长圆锥形,右旋,最大个体达60mm。螺旋部尖而长。无厣,壳口高度小于或略等于螺旋部高度。(9)圆扁螺属(Hippeutis):贝壳为厚圆盘或扁圆盘状,螺层在一个平面上旋转,无厣;贝壳上面部分可看到全部螺层,下部看不到全部螺层。(10)尖瓶螺属(尖膀胱螺属)(Physacuta):壳卵形,质薄、脆,螺旋部短,壳顶尖,螺层3-5,无厣,左旋。生态分布及习性常埋于泥沙或石块的阴面,当遇到敌害时,软体部分缩入壳内,以得保护;有的终生不移动。匍匐方式行动,能分泌丝状物,把自己悬挂在水表面下爬行和捕食。食性:草食性——树叶、蔬菜、藻类(田螺)肉食性——玉螺、芋螺,喜食蟹类,动物尸体二、瓣鳃纲Lamellibranchia:1.形态构造:(1)形状:左右对称,少数扭曲不对称,呈椭圆形、卵形、三角形、亚三角形、圆柱形、矛形。(2)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外层(角质层)和中间层(棱柱层):只增大贝壳的面积,不增加厚度,由外套膜边缘细胞所分泌。内层(珍珠层):使贝壳增厚,它由外套膜的全部外表皮细胞分泌而成。A.壳顶:贝壳背部中央突出部分,是贝壳最初形成部分B.铰合部:左右两壳在背面相连部分。绞合齿:主齿:位于壳顶下方,臼状;侧齿:位于主齿的前、后侧,分别称前侧齿和后侧齿。拟主齿:关节状韧带:在铰合部两侧具有弹性的角质物,连接两个贝壳背缘,有开壳作用。D.贝壳的外饰物:瘤状突、射线状色带、同心沟E.贝壳的测量:由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前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壳长,左右两壳膨胀的最大距离为壳宽。C.生长线:贝壳的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同心圆排列,可以表示年龄F.贝壳方位:前端与后端之分:*壳顶尖端通常向前方,壳顶到前端比到后端距离较短。*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有外套窦的一端亦为后端。*具有1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端为后端。*有两个闭壳肌痕的,较大的1个处于后端。有水管肌痕的一端为后端。左右壳之分:前后确定后,将壳顶向上,前端向前,左侧为左壳,右侧为右壳。(3)足:侧扁,呈斧状,为运动器官主要特征(1)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两扇合抱动物体的贝壳,*称双壳类(2)体分躯干部、足和外套膜三部分,无明显的头,无触角、眼等头部器官,*称无头类(3)在体躯和外套膜之间,左右两壳均有外套腔,内有瓣状鳃,*称瓣鳃类(4)足:位于体腹面,侧扁呈斧状,*称斧足类(5)壳背缘以韧带相连,具开口作用,闭壳肌具闭壳作用(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同体,发生经过钩介幼虫期生殖(1)一般雌雄异体,成熟卵与精释放于水中,在水中受精发育,经过幼虫期,随水过着漂浮生活,然后下沉,变为幼体营底栖或固着生活(2)或雄体的精子排入水中,雌体呼吸时随水流由入水孔引入,在雌体鳃腔或输卵管中受精,并在鳃腔中孵化。所以鳃叶腔又称孵育囊,并发育成钩介幼虫,成熟幼虫脱离母体后,用钩状物附着在鱼体和鳍上,吸取鱼体营养发育成幼蚌,破囊后从鱼体脱落而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分类及常见属的特征(1)股蛤属(Limnoperna):常见有湖沼股蛤即淡水壳菜,其贝壳小、薄,侧面观似三角形,壳顶位于壳的前端,背缘弯曲,与后端连成大弧形,腹缘平直。(2)无齿蚌属Anodonta:无铰合齿,壳呈卵圆形、蚶形,薄,壳表光滑。(3)帆蚌属Hyriopsis:背后缘扩大成翼状,壳大,扁平,略呈三角形;侧齿左壳2枚,右壳1枚,细长。拟主齿:左壳前拟主齿呈三角椎状,后拟主齿极细小;右壳前拟主齿呈条状,后拟主齿为角锥状、强大。是淡水蚌中育珠质量最佳者。(4)冠蚌属Cristaria:壳大型,较薄,卵形,膨胀,壳顶后背方扩张,有时发展成翼状的冠。壳后背部有一列粗大纵肋,壳呈深绿色或黑褐色;无拟主齿,左右壳后侧齿各具一枚,长片状,前侧齿小。褶纹冠蚌C.plicata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是目前育珠使用最多的一种。(5)丽蚌属Lamprotula:壳卵形或亚三角形,坚厚,壳表常具瘤状结节,后背角具肋脊。(6)珠蚌属Unio:贝壳长椭圆形,前端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