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津、辟、丈人、明日等重点词汇。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3.鉴赏“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等的不同。4.总结鉴赏方法。赏析第二则,体会孔子形象长沮(jù)、桀(jié)溺(nì)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ú)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且而与其从辟(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赏析第二则,体会孔子形象通假字:(1)桀溺:(2)是鲁孔丘与:(3)而谁以易之:(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桀”通“杰”,形容高大。“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辟”通“避”。赏析第二则,体会孔子形象特殊句式:(1)而谁以易之?(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思考: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是什么?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修》总结方法一•于细微处见精神。•《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虽然只是寥寥数笔描写人物言行或生活片断,但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清晰可感。因此,我们阅读时要善于通过品味、揣摩细微之处,把握人物的性格。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赏析第四则赏析第四则•通假字:(1)植其杖而芸。(2)使子路反见之。芸,通“耘”,除草。反,通“返”,返回。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2)明日:(3)不仕无义:•古:老年男子•今:妻子的父亲古:第二天今:明天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今:没有义气赏析第四则(1)子路从而后(4)止子路宿(5)不仕无义(6)欲洁其身(8)而乱大伦(9)杀鸡为黍而食之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使动,使……止,留下。名作动,出来做官使动,使……洁形使动,使……乱动使动,使……吃词类活用:赏析第四则•翻译下列句子:(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思考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思想。体会人物形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论语颜渊》•体会人物形象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2、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史记·孔子世家》体会人物形象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人生态度方法总结二:•运用联系和比较。•《论语》语料零散,各章节涉及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因此,阅读时我们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联系和整理,加以印证和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验。1.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跟孔子有什么不同?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前者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后者则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相比之下,前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后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课堂拓展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作业•1.《优化设计》中的巩固与拓展。•2.思考与练习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