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开篇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马克思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五、双性化与教育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活动兴趣: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欢卡车和、汽车,而女孩则更喜欢玩具娃娃或柔软的玩具选择同伴: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社会性发展:女孩对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的遵从,而男孩对父母的要求的反应更趋向多样化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游戏活动兴趣: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向日益明显,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相同个性和社会性: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2.认知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五、双性化与教育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就是既有男子气,同时具有女子气的双性化个体。双性化个体比性别类型化个体更健康,更具有适应性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柔和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双性化人格模式也许会加大发挥个体的潜能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第二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谦让、援助、合作等。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的微笑、伤心等给与极大的关注并表现出相应的表情。2岁左右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萌发,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三)影响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3.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一)含义反社会行为又叫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中最突出表现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二)特点1.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争抢东西→游戏规则、社会行为等社会性问题2.攻击行为的方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3.攻击行为的类型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4.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事件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1.观察与模仿2.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3.心理挫折成因: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得到爱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一天,小勇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状了,小勇平时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你好好反思,待会不准玩游戏,真是讨人嫌。或许小勇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辩护,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我就打,反正老师不喜欢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帮助减少小勇的攻击性行为?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三)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策略策略:首先,学会识别他人的的情绪其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再次,树立正面的非攻击性的榜样,强化儿童积极的行为,不接触或少接触攻击性行为的范型最后,创造非攻击的环境第三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二、同伴关系三、师幼关系一、亲子关系(一)亲子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谢弗的研究第一阶段:非社会阶段(0-6周)第二阶段:未分化阶段(6周-6、7个月)第三阶段: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第四阶段:多重依恋阶段(9-18个月)鲍尔贝的研究前依恋阶段(出生到1.5-2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依恋开始形成阶段(1.5-2个月到6-8个月):选择性的社会反应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5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互惠阶段(1.5岁到2岁以后):交互关系形成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研究•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测验的方法和大致步骤: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一、亲子关系(二)依恋类型依恋类型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安全型母亲在时独立玩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想要挽留;母亲不在时不太安心;母亲返回时,热情欢迎母亲,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得到安慰,然后继续玩和探索;母亲在时对陌生人随和大方。回避型母亲离开时很少哭闹;母亲不在时很少表现出焦虑(仪器显示婴儿有焦虑);母亲回来时表现冷漠,忽略或者回避,母亲抱时会有明显不看或不紧贴母亲的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友善,但也会表现出对母亲一样的忽视或回避。矛盾型母亲离开时非常痛苦、极度反抗;母亲回来时非常生气,有时会打母亲,很久才能安静;对陌生人相当戒备。混乱型母亲离开时表相当慌乱和不知所措;母亲不在时非常压抑;母亲回来时对是否接近母亲表现矛盾,可能哭叫,可能跑开,可能一边张开双手让母亲抱又一边后退。一、亲子关系(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早期安全型依恋者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反映为高度卷入的持久性和愉快感2.对情绪和社会能力的影响年幼的儿童在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中即获得了满足又能感到愉悦,反之则是紧张消极的情绪体验照料者与儿童之间敏感的相互作用促进同伴社交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一、亲子关系(四)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并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的身身体接触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它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同伴关系(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1.婴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散的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婴儿同伴交往三阶段(缪勒和白莱纳的研究):(1)物体中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二、同伴关系(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2.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儿童游戏社会化发展六阶段(帕顿的研究):-无所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者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二、同伴关系(二)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是榜样和强化者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社交技能,促进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面发展成为榜样则能够增强儿童的自我2.同伴是社会比较的参照同伴交往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标准同伴对于儿童的态度、行为、自我概念等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二、同伴关系(三)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1.早期亲子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为儿童以后的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是与其父母交往的翻版2.个体的特征儿童的性别、年龄、外貌等这些生理因素会影响儿童是否接纳和受欢迎的程度儿童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情感特征也会影响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接纳度和受欢迎程度三、师幼关系(一)师幼关系的概述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教师或其他养护者与幼儿之问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但有时可以被视如同儿童与父母之间那样的一种情感依恋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与他们对父母亲的依恋一样,也是以感情为纽带的。——Ainslie&Anderson三、师幼关系(二)师幼关系的类型Pianta的研究:积极的关系——教师对待幼儿比较热情、关爱,并跟孩子密切交流有障碍的关系——教师对幼儿很冷淡,经常与幼儿发生冲突Howes.C.的研究:安全型依赖型积极调适型消极调适型三、师幼关系(二)师幼关系的类型李红的研究:亲密型——班级中与教师关系亲近的幼儿,教师耐心教导鼓励他们,直接的身体或目光接触较多,彼此建立依恋感,从而形成亲密、融洽的师幼关系紧张型——教师对行为习惯不良的幼儿表现得不够耐心,态度生硬,从而造成师幼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淡漠型——教师过多的关注乖巧的听话的和调皮的孩子,而忽略了中间地带,使之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进而产生疏蔬离感三、师幼关系(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1.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2.适当的教育策略实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以行动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一名幼儿作为社会性评价对象,通过日常观察、调查和测验了解其社会交往、分享、帮助等方面的特点,并撰写该幼儿的社会性评价报告。思考与练习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何特点?影响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因素?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