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俗《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朝制订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三礼”。一、传统“五礼”《礼记·祭统》:“礼有五经。”郑玄注:“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一)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古代祭祀,每年冬至日在南郊祭天称作“郊”,夏至日在北郊祭地称为“社”,合称“郊社”,祭天神地神叫做“郊祭”。1、“三牲”“三献”古代郊祭有特定的场所,祭天时筑圆形高台,称为“圜丘”;祭地时筑方形高台,称为“方丘”。这正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观念相符古代祭祀中,动物类的祭品通称“牺牲”(祭品中还有谷物、蔬果等,因有香味,故称“馨香”)牺”指动物的毛色纯,“牲”指动物的完整无缺。“三牲”特指由牛、羊、豕(猪)这三种“牺牲”组成的祭品,往往用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等比较庄严隆重的祭典中。在祭祀之前,必须将牲畜在栏圈中蓄养一段时间,所以经过蓄养的“三牲”称为“牢”,春秋以后,牛、羊、豕三牲兼用称“太牢”,也叫大牢,是最高等级的祭品,仅用羊、豕二牲称为少牢(也叫小牢);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称“特”。三献之礼,即三次进酒的意思。分为初献爵、亚献爵和终献爵。2、祭天祭天活动一年举行四次,即祁谷、雩(yú)、明堂报享、南郊四种。以冬至举行的南郊祭天大典最受重视。由于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称“郊祀”。(1)郊祀(jiāosì)祀天之日,天子身着饰有日、月、星、辰、山、龙等图案的衮服,外着大裘,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插大圭,于清晨率百官来到郊外。鼓乐声中,天子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后,由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和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点燃积柴,烟火高高升腾于天,让天帝嗅到气味,称为“燔燎”,也叫禋(yin)祀。随后,由活人扮演的作为天帝化身的“尸”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待“尸”在盛放玉帛等祭品的礼器前就坐后,先向其献牺牲的鲜血,随后依次献五种质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刑羹(加盐的菜汁)、黍稷等。祭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称为“饮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胙”。(2)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祭天以祈祷丰年(3)雩礼——为求雨而进行的祭祀。周代的雩礼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孟夏举行的常规雩礼,以盛大的舞乐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另一种是久旱不雨时举行的雩礼,举行雩礼时用巫舞而不用乐,气氛严肃,祈祷殷切。(4)明堂——季秋之月以收获的谷物和牲畜祭祀天帝的礼仪3、祭地(1)方丘祭地(2)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亲至其地而祭,称为“祭”;因山川距离遥远,远望山川而祭之,则称之为“望”(3)封禅——是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报地之功。“封禅”是古代特别隆重而又难得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认为世治国盛之时才有可能举行。(4)祭社稷——社稷之神最初就是指土地、谷物的神灵,社神是土地之神。稷神是五谷的代表。天子诸侯每年春季祭社稷,以祈求丰年,秋季祭社稷,表示报谢。4、宗庙祭祀——对祖先的祭祀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庶士庶人不得立庙。(二)嘉礼《周礼·春官》: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年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以脤膰shenfan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1、婚礼为男子说媒为媒,为女子说媒为妁(1)古代婚礼的大致过程可分为说媒、议婚、迎娶三个阶段其一,说媒。古代男女成婚必须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二,议婚。一是纳采,后人称为“合婚”。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彩礼,向女方家提议婚事。二是问名,男方托媒到女方家,问姑娘的芳名和生辰八字,以准备占卜合婚,这一阶段也叫“讨八字”三是纳吉,古称“卜吉”,男方寻求术士按男女八字测定吉凶,也叫“合八字”。四是纳征,后称“下财”、“过大礼”,就是男方把论婚时所议定的东西,在迎娶之前数日送到女家。五是请期,即由男方择定吉日,照会女家。六是亲迎,即新郎到女家迎亲。其三,迎娶。迎娶之日,由男方派仪仗队和花轿,至女方家迎娶。新郎于黄昏亲至女家以礼相迎,然后随车而归。“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加上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的结合,通称“三书六礼”。新娘被迎进家门后,新郎新娘设宴共食,期间有“共牢”、“合卺(jǐn)”之仪。牢指祭祀的牺牲,通常是一头小猪;卺指瓢,古代一匏分为二瓢。“共牢”是新郎新娘共吃祭祀后的同一盘肉;“合卺”是新郎新娘各持一瓢对饮美酒。古代迎娶习俗还有:①传代。古人娶新妇,一进门时不让她的足履地,而是以袋相传,令新妇一步一步地踏在袋上,叫“传代”,象征传宗接代。②盖头。新妇以帕蒙于头上,叫“盖巾”。③拜堂。因为从结婚之日起,男女之间就有了人伦之义,所以要拜天地神祗;结婚之后女子就成了男方家族中的一员,所以要拜列祖列宗;结婚之后男女之间合成一体,所以新婚夫妇要对拜。④牵巾。新婚夫妇行过大礼后,用彩缎绾结同心叫“牵巾”。⑤交杯。指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⑥闹房。新婚之夜,亲朋围坐房中,百般戏弄。⑦回门。此俗始于春秋时代,又称“归宁”或“拜门”。回门或在婚后三日,或在七日。近代定在婚后三日,所以又叫“三朝回门”。2、燕飨之礼“燕”通“宴”,即宴饮之礼。《周礼》:“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飨之礼,是古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飨礼规模宏大,重在仪式,用以明君臣之义、贵贱等差;亦作“燕享”。亦作“宴飨”3、冠笄(jī)之礼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biànmiǎn)之总名也。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与冠礼对应,古代女子15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礼仪式4、宾射之礼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选择参加祭祀的贡士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时举行的射礼;乡(飨)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如果庭院不够宽敞,不足以张弓比箭,便以“投壶”代替弯弓。主宾手执箭矢,投入壶中为胜。5、乡饮酒礼:敬贤尊老之礼,以敬老为主的酒会仪式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汉代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唐代科举取士以后,地方长吏即以乡饮酒礼招待,后代发展为鹿鸣宴。明清时期,乡饮酒礼在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举行,并伴有“读律令”和训诫致词的内容,对民众加强控制的目的更为明显。(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主要指天子招待诸侯和诸侯对天子的朝见,以及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后世将皇帝遣使蕃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1、朝觐之礼:指诸侯藩国朝见天子的礼仪“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周礼·春官》)“时见”是有事而会,“殷见”是众诸侯同聚,“时聘”是有事而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殷兆见”是多国使者同时聘问。前六目是天子款待四方诸侯来朝的典礼,后二目是诸侯遣使向天子问安的问礼与视礼。朝觐之礼意在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诸侯朝见天子一般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2、会同之礼:四方诸侯藩主一同来朝见天子的礼仪会同之前,先告祭宗庙、社稷、山川。会同之时,天子先向诸侯三揖行礼,而后率诸侯拜日、盟誓等。礼毕,天子宴飨诸侯,或行宾射之礼。春秋时期常伴有“会盟”。3、相见之礼秦汉至宋,各朝均无相见礼。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定立群臣相见之礼:下级见上级,按职官分别行礼;途中相见,下级“敛马侧立”等候上级通过,或“回避”分路而行;同级相见,行对拜礼;下级参拜上级,上级官员要答拜,如品级相差较多,则上级无须答拜。明代官员之间行揖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清代王公相见,宾主二跪六叩行礼;官员之间再拜行礼,庶人相见行揖礼。附:古代跪拜礼我国在汉代以前,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进食、看书时,坐在席子上,称“席地而坐”。如请客人坐正席,也只是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古代所谓“坐”姿,和我们现代人完全不一样,要两膝着地,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跪,然后再俯身向下,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古人认为,不跪就不叫拜。拜,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规定,跪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称为“九拜”。在“九拜”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慢慢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种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僧人举起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行顿首礼时,和稽首好多相同,不同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后来在书信中,开头或末尾用“顿首”,是表示对对方的恭敬。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首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因此叫“空首”。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跳踊。这一般是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极度悲伤。凶拜是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即一拜,褒拜,就是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因此又称作“手拜”。肃,是手到地的意思。后来,在书信来往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就是由此而来。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椅子凳子出现了,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还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臣子拜见皇帝,小官拜见大官,奴才拜见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时,仍世代相传。后来,又有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跪拜礼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礼节才消失(四)军礼:军队征战、操练之礼“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师之礼;“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期狩猎之礼;“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礼。1、征战之礼出征:有天子亲征和命将出征两种。天子亲征前,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举行誓师典礼,一般是告知出征的目的和意义,整齐军纪,鼓舞士气。如果是命将出征,君王要在太庙召见全军将士,并授节钺于大将以节制全军。行军作战过程中,要将祖庙的木主和社神木主载于军中,对立功者受赐于祖庙木主之前,违反军令者则在社神木主之前刑戮,表示赏罚公正,鬼神可鉴。军队凯旋,天子要出城迎接,称为“郊劳”。回京后要在太庙、太社祭告天地祖先,献捷献俘。而后是论功行赏,称为“饮至”。如果军队败绩而归,则称为“师不功”或“军有忧”,以丧礼迎接。2、检阅之礼:君主亲自检阅军队训练之礼3、田猎之礼周代四时田猎,春曰“蒐”、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五)凶礼:用于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1、丧礼: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