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PPT课件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控制;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等。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1、经济变量传导过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近期中介目标基础货币短期利率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2、微观主体传导过程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产出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外部条件经济形势与大环境金融市场体系其他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企业与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第二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一、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可以表示如下:MiIEY一、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一、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核心变量是利率,所以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即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第二,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即Mi和iI,这两个中间环节的任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货币政策无效。一、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第三,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只强调了货币和利率等金融变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也会对货币和利率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利率传导机制在中国制约因素从金融当局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的科学性尚有待改进,尚维持着对银行利率、外汇和资本的管制。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倾斜。从商业银行体系角度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银行体系近几年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风险约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旧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但是,呆、坏帐问题尚不能马上解决,尽管成立政策性银行,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担负着国家一些政策性贷款业务,并且在银行业内存在着严重行业垄断。从企业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能够适应市场环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延缓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顺畅。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渠道传导机制理论1、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渠道传导机制理论是在批判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利率不可靠;利率的危害性;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性。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观点:货币对总需求的变动是至关重要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将资产需求理论运用于货币分析,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M:名义货币需求量;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P:一般物价水平;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的债券(股票)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收益率;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货币主义的主要论点是: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并对利率变动是不敏感的。所以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故货币供给对总支出作用重大。在这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货币主义提出了他们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如下所示:MEY“黑箱理论”MEY?图3表明货币供应的增加,使得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实际货币余额上升,从而总支出水平从AE0上升到AE1,总产出也从Y0上升到Y1。图4表明总支出的增加推动了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总需求的增加使总产出从Y0增加到Y1。4、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比较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渠道传导机制理论是在批评凯恩斯学派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它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有着重大的分歧。资产范围不同;资产替代关系不同:货币与金融资产还是货币与实物资产;传导中枢:利率还是各种资产相对价格;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变化会导致名义产出同比例变化,而凯恩斯主义则不强调这种严格的比例关系。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新发展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分析只分析了一种资产价格——利率,而忽视了其它资产价格的影响。货币学派主义注意到了其它的相对资产价格和实际财富的传递渠道。此外,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和外汇价格(汇率)也是货币政策的传递渠道。1、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机制货币政策传递的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到国内利率,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汇率影响净出口渠道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可以表述如下:M↑→i↓→汇率↓→净出口↑→Y↑2、托宾的q理论:q理论:货币政策变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PS)而影响投资支出的理论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托宾的q是一个衡量投资状况的有用指标。q对投资的影响如下:在q很低时,投资支出也很少当q很高时,企业就会增加投资支出。q和投资支出有正相关关系,q的变化与普通股股票价格也是正相关关系货币政策的变化与股票价格之间的联系: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一部分货币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票价格(PS)将会上升。将货币政策和q之间,q和投资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系起来,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可以表述为:M↑→Ps↑→q↑→I↑→Y↑2、托宾的q理论:2、托宾的q理论:在实践方面,托宾q理论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投资支出水平极低的现象作出了很好的解释。在大萧条时期,股价大跌,1933年的股票市值仅相当于1929年底的1/10左右,托宾q值也降到了空前的水平,投资支出水平也降到了极低点。3、财富效应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莫迪利亚尼认为消费者是按照时间均匀地安排他们的消费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毕生的财富,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资产,而股票又往往是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普通股的价格上升,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上升时,消费者的毕生财富也增加,进而消费增加。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为:M↑→Ps↑→金融资产↑→毕生财富↑→消费↑→Y↑4、信贷观点对于传统的利率效应在解释货币政策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基于金融市场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新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信贷观点(creditview)。金融市场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是指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或市场情况的了解不充分,因而影响他们走出正确的决策。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道德风险(moralhazard)作为信贷市场信息问题的结果,有两种货币政策传递渠道:通过影响银行信贷而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发生作用(1)银行信贷渠道在间接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家中,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与社会投资支出的关系很密切。银行信贷对那些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格外突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银行可能并不提高利率,而是采取对某些企业实行限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因此,企业贷款可得性或银行可贷资金数量是影响投资支出的重要因素。M↑→银行准备存款↑→贷款↑→I↑→Y↑银行信贷渠道的局限?1、是否有相当比例的银行依赖性借款人。2、银行信用供给的变化能否引致社会信用供给总量的变化。3、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地影响银行等金融中介体系的贷款4、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还受到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2)资产负债表渠道非对称信息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影响了银行的贷款发放。反之,如果出现了一些因素增加了银行对借款人的信任,从而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机率,银行的贷款就增加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的投资支出的变化过程表述如下:M↑→Ps↑→企业资产净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3)现金流渠道另一个资产负债表渠道通过其对现金流,现金收入和支出差额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降低名义利率的同时,通过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的增加,使得银行认为企业或家庭具有更强的还贷能力,从而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借贷和经济活动上升。这种机制可概括如下:M↑→i↓→现金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4)非预期价格水平渠道第三种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通过货币政策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在工业化国家,债务支付通常通过合同与名义项目相联系。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涨,将降低企业债务的实际价值,但是不会降低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涨,增加实际净财富,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加投资和产出。其传递机制为:M↑→非预期P↑→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I↑→Y↑(5)居民家庭流动性效应居民家庭流动性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及其资产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当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增大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反之,则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当股票价格上升时,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人们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的估计会降低,会愿意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这样,流动性效应的传递机制可以表述为:M↑→Ps↑→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Y↑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简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48-1978)改革开放后二十年(1979-1997)间接调控时期(1998-)传导过程政策工具主要工具信贷现金计划信贷现金计划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辅助工具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再贴现行政手段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特种存款窗口指导操作目标贷款规模到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监测流动性)中介目标四大平衡贷款规模到贷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监测利率、汇率)最终目标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从发展经济、稳定物价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轨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1、各经济金融主体行为不规范,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其他金融机构不受中央银行约束,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意识和动力不强;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失灵;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积极;各经济主体的资产结构有所改变,但仍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2、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有效性较低,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媒介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成熟;信贷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利率机制还没有市场化。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3、经济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收入分配、财富结构失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4、制度转轨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效果5、居民预期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一个约束因素6、宏观经济环境欠佳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第四节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四、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建议1、积极稳妥地推进货币渠道的成长;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完善信用渠道;3、塑造市场化的微观经济主体;4、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增强货
本文标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7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