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学习指引】《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永古抒怀词,意境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的感悟与人生态度。【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咏史抒怀诗歌的特点,积累文化常识。2.了解诗词大意,品味诗歌意境,理清词人的思路脉络。3.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心态,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重难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苏轼(1036—1101)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1079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词”与辛弃疾并称为“”;“文”为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2.人物轶事年少轻狂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3.了解创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4.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5.了解“怀古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初嫁了.()羽扇纶.巾()樯橹..()华.发()一尊还.酹.()2.解释词语①大江:②故垒:③英发:④羽扇纶巾:⑤樯橹:⑥故国:⑦华发:⑧尊:⑨酹:译文:(二)诵读感悟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朗读技法】(一)注意感情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其主体情调豪迈奔放、昂扬奋发。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抒发了词人浩大的气概,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朗读时,高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险恶的景色。朗读时,感情激越、雄浑、气势宏大。下阕开头六句,词人怀古,羡慕年轻有为的周郎。朗读时应该轻松、愉快、热烈些。词末五句,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朗读时感情抑郁、低沉、凝重,但不是悲凉、哀凄。这里虽然是全词的最低点,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情绪,但词人并不是完全的消极颓废、悲观失望,而是在领悟了人生底蕴后的一种超脱。(二)注意联想和想象诗词的艺术特点讲究高度的概括,设置许多艺术空白。学生在朗读时,就需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揣其情、抚其景、思其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词字外之意,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词的上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何等雄浑、开阔、奇伟。朗读时就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同词人一起遨游于古战场,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下阕开头六句,朗读时不能作简单地模仿,应展开丰富的联想,联系词人的政治抱负来品味。这样,才能读准其中的真意。原来,苏轼也是胸有雄图的人,希望能像周郎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关于这一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很好的证明。(三)注意语调苏轼的词,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时而高昂、热烈;时而凝重、欢快。朗读时,要注意细心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体上看,形成前高后低状。从其中的句子上看,也有其高低起伏的变化。例如: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时,“大江”、“浪”语调较高,以显其声势;“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与历史的流逝;“千古”语调较低,以引起遐思;“风流人物”语调由半高到高,以表示赞美和强调。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动词“穿空”、“拍岸”、“卷起”要读得高昂、气足,这是为了突出那雷霆万钧、不可阻挡的气势。(四)注意顿挫《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有些地方因感情或其它需要,须作较长时间的停顿或拖声。例如:朗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时,前句“江山”后停顿时间较长,“如画”后宜轻拖,这样,用极为舒缓的语调更能使学生体会出词人的爱国热情,从中受到熏陶,后句“一时”后停顿时间较长,一从语法的角度考虑,二也突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整个这一大句,朗读时如果很快地一带而过,就很难体会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事实。再有,下阕开头“遥想”后宜轻拖,因为一则“遥想”作为领字,领起后边几句,二则在此轻拖,自然而然使读者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当中。(五)注意重读重读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特定的含义或情感,它分为实重读和虚重读。对于实重读一般容易把握。在此,我主要谈谈虚重读(重音轻吐)。例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其中“飞”与“灭”应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再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其中“如梦”、“江月”应轻读,以此体会出词人对人生的感概及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思考1】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片内容三、文本研究【思考1】鉴赏上片1.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2.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将“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3.“人道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周瑜为“周郎”?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思考2】鉴赏下片1.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角度诗句形象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思考3】鉴赏衬托的手法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思考4】试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思想主题【思考5】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元)萨都刺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准一片明月。(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问题: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抒发了对光阴虚掷的感伤。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问题: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四、技巧点拨—概括艺术特色【任务引导】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五、明晰主旨六、拓展阅读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