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2.运用史料实证认识“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掌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文化大革命”之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的特色,全面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对制度坚持不力、有法不依、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2)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知识点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背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提醒]“法制”不同于“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都有法可依。2.措施(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2-(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成就(1)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知识点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确定方针:1982年,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轻巧识记]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3-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史料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①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②,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③。——中新社[解读]①处信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地位;②处信息说明基层民主的发展;③处信息强调了法治理念。[思考]史料一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提示】特征: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基层民主等。目的:维护人民利益。史料二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⑤;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⑥。——《人民日报》[解读]④处信息体现了行政体制的变化;⑤处信息体现了对村民自治的细化;⑥处信息体现了法律对村民自治的推动。[思考]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提示】变化:撤社并乡。成就:村民自治。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3.实行民主选举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解1.依法治国,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制教育。-4-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动乱局面。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3.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新时期,国家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即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虽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但与题干没有联系。]2.(2018·广东学考)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A.“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B.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C.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5-D.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D[由“法律很不完备”“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可知,当时我国亟待完善法律体系。故选D项。]3.(2018·江苏学考)《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于2018年2月25日公布。实际上,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至今,中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下列法律性文件能够体现其“不断完善过程”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选D项。]4.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A.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平反冤假错案C.改进政治协商制度D.加强基层政权建设B[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冤假错案,故选B项。]5.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遭到破坏,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十六字”方针,故选D项。]6.(2018·广东学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大,1998年通过的此类法律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选A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6-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1)材料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特点。[解析]第(1)问联系教材回答即可。第(2)问提取“制度化、法律化”和省略号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回答。[答案](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第一届全国人大)。性质:社会主义宪法。(2)特点:制度化,法律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