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竞相开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竞相开放———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渗透美育威海十三中刘小琳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传授语文学科的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新的试验教材选入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范畴。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等。从内容上看,有的展示了宏伟广阔的社会之美;有的揭示了自然奥秘的精妙之美;有的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之美;有的抒发了激动彭湃的感情之美。从美的形态上看,既有朴素美,又有重彩美;既有悲剧美,又有喜剧美;既有婉约温馨的阴柔美,又有雄伟豪壮的阳刚美等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审美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呢?就此,我谈谈我的几点浅薄之见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什么叫“审美感知力”?是指审美器官(眼睛、耳朵)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美感的基础。库勒指出:“感知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我们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载体,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听、看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美。这种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我们可以采取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导课时,选用了美国大片《垂直极限》中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讲的是一家三口人在攀崖时,发生了意外,绳索上的钉子从崖缝中蹦落,剩下的唯一一个钉子,也在吱吱作响,随时都有可能脱落,绳索上一家三口人,性命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了悬挂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这个片段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丽、父爱的崇高、伟大。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这个导入片段和课文内容十分吻合。主题也极其相似,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斑羚飞渡制成了动画片段:随着猎人、猎狗渐渐缩小包围圈,镰刀头羊果断的指挥羊群按年老和年少分为两群,然后走出一对一老一少同时快速起跑,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窜跃出去,再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正好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被上猛蹬一下,如踏在跳板上,在空中再次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轻巧的到达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笔直的坠落崖底……随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山涧的上空架起了一座用死亡做的生命之桥。在这悲壮、逼真的场景和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次心灵冲击的震撼,看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胡仔赞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意境,学生领略了词中的那种“惆怅之美”,激发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发现美的热情。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可以说都是精挑细选的美文,这就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得以实施提供了条件。语文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图片和影象挖掘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琢磨,使其得到美的陶冶。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机盎然之美”;在教学宗璞的《奔落的雪原》时,可以让学生领略文中那种“神奇壮丽之美”;在讲解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莲花的那种“高洁傲岸之美”。二、驰骋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文字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跳脱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情节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放映一段电影录象,破旧的小草屋内解放军战士正在劝紧张工作的白求恩离开,屋外黑烟滚滚,弹片纷飞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工作情景,教师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录象后,老师让学生根据画面中白求恩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白求恩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赵州桥迎接洪水冲击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李春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师,赵州桥不愧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在我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形式美观多样的桥梁草图,这就是美的创造。这时候,教师请学生将他们设计好的草图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课上设置了两大问题,一大作业:1、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本文的主人公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2、他会是什么身份呢?3、请你以画中人的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为我们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审美教育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使语文课堂走进、拥抱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渗透美育”的效益,学生也能发挥内在潜能,我们的美育之花在信息技术的浇灌下一定能竞相开放,结得最佳“美育”的硕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