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5《观书有感》赏析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观书有感》赏析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观书有感》赏析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3、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过程:一、交流读书名言,简介诗人,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要想进步,必须要和书交上朋友,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名言都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吗?谁来说说看?好文供参考!2/25老师这也有一些名言,谁来读一读?2、从这些名言中你知道了什么?3、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出示)。出示:朱熹简介。二、检查预习情况: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1、昨天大家已经认真的预习过了,我想收获一定不少吧,下面,就请大家把你的收获来展示展示。2、学生交流汇报。(可以是读书、写字、字音、字词意、读后感等。)教师相机指导。我会读这首诗了。(会读书,可是预习的一个主要任务。)我认识了这课的三个生字“鉴”是上下结构,下面的“金”字的人字头要写得舒展一些。还有“徘徊”千万不要读成“排回”。(哦,不能做白字先生,读字只念半边可不行。)“徘徊”,拿出习字册写三个“鉴”我会背诵这首诗了。有一次,我在写作文时感到很头疼,总觉得没话可说,爸好文供参考!3/25爸就送给我一句话,就是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问。。。。”,爸爸还告诉我:要想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平时就得多读书,脑子里积累的词汇多了,到写作文时就不愁没话可说了。所以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3、刚才,同学们从读书、写字、词意、读书感悟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真不简单,收获很大,我建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三、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过渡:同学们,要想真正的读懂这首诗,仅仅会读、会背,明白几个词义,会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能够透过这短短的诗句,看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深刻内涵,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何要这样写。1、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走进这首诗,认真听录音,想一想从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2、谁来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交流:(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这样的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到的?(1、2句)“徘徊”一般是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慢地走。好文供参考!4/25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写景)4、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你能够结合这幅图和这些优美的词语再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5、欣赏着这样的美景,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两句诗读好,谁来试一试?(指名读)6、天光和云影在池塘中的倒影,看得是清清楚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清澈透明)7、师:问渠哪得清如许?(池塘,你的池水为何这样的清澈透明啊?)生: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四、明诗理1、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这是好多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这方塘美景与读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2、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好文供参考!5/25这首诗中蕴涵着怎样的哲理呢?3、引导理解: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生思考填空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半亩方塘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4、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佩服。(板书:明理)5、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五、拓展延伸1、作为一个人,无论我们干什么,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古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成好文供参考!6/25为了千古佳句,广为流传。刚才##同学所说的写作文的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请看这样一则报道: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倦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好文供参考!7/25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板书设计:,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观书有感》赏析2一、概述《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好文供参考!8/25“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四、教学策略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好文供参考!9/25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六、教学过程预设:(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学生读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4、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好文供参考!10/25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诗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1)指名读(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好文供参考!11/25(同桌讨论)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6、学习一二句理解:鉴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5)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7)学生讨论选择(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7、学习三四句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好文供参考!12/25(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好文供参考!13/25不能改!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