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教学重点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政治失意的“发愤之作”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朋友的推荐,李白奉召来到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受到排挤,仅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2解题(详见课件)3.了解文体知识——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对押韵和对仗有严格要求。本诗属于前者。4.欣赏天姥山景点照片,激发课堂兴趣二、赏读全诗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2.疏通文意(1)海客谈瀛(yínɡ)洲,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势拔.(超出)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2)①我欲因.(依据)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清澈)水荡漾清.(凄清)猿啼。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②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深林兮惊.(使动用法,使……震惊)层巅。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闪电,列,同“裂”)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形容声音很大)中开。青冥..(天空)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④忽魂悸.(因惊惧而心跳)以魄动,恍.(猛然惊醒的样子)惊起而长嗟。惟觉.(jiào)(醒)时之枕席,失向来..(原来)之烟霞。(3)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赏析诗文第一段:梦前天姥思考: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高大、巍峨3.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怎样表现天姥山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开头四句诗描写了什么景象?分别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考点:形象)【明确】这四句诗描绘了传说中的瀛洲和现实中的天姥山。分别抓住了它们“烟涛微茫”难求和“云霞明灭”可睹的特点。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兴趣。第二段:梦到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自由自在2.“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及梦游路上的急切、兴奋、轻快和神往的心情3.为何提到“谢公”?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登山途中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时间——早晨。山顶所见(洞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脚著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十句诗描写了登山的所见所闻,那么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有何见闻?这些景象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表格。(详见课件)1.时间——日暝。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昏暗恍惚恐怖。山顶所见(洞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抒情言志第三段梦醒之后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像一场梦2.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3.对于“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诗,有人认为它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所表达的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一样,体现了李白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考点:探究)【明确】孤立地看,这三句诗的确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但实际上它们是作者向自己的过去告别、与黑暗的现实决裂的表白,它们与诗歌末尾的两句一起表达了作者不向现实妥协、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豪迈情怀。三、课堂小结:全诗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四、布置作业: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第二课时一整理全文思路思路导图见课件二理解诗歌的情感1如何理解作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思想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消极面:“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过,这也是作者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三、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四、结束全文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五、课外作业完成同步训练各题。